正文

恶语引子(4)

上海地王 作者:葛红兵


大多数上海人头脑还是发热。是啊,在这样的环境里,谁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呢?金贸大厦突然从天际线上冒出来了,它好高啊,高到你看它一眼,帽子就要掉下来,高到你爬上去一次就得几百元,听说上面的餐厅一杯水、一块肉就要几百呢!你再看看,沿着共和新路,泥泞的工地往北,沿路开始建高楼大厦啦,这可不是金贸大厦,不是让人看的,是让人住的,你只要有钱,4000一个平方,5000一个平方,你就可以买上、住上了。人人都在挣钱,而且这个钱都不是小钱,得是大钱。钱,钱,钱,大学教师到处上课,为了挣钱,他们甚至到街上去卖皮鞋或者鞋油什么的,学术研究不值钱,还是先放放,挣上钱再说。

这个时候,社会上开始流传一个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两个分别来自美国和中国的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了。美国老太太说,我奋斗一辈子还完了住房贷款;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一辈子钱临终才买了一套房。这个故事不仅能让人产生很多联想,还耐人寻味。

这个故事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以前不敢借钱消费的中国人,突然醒悟了过来,银行的门开着,时刻有钱让你去借。想想,中国人1949年以后就从来没想过要向银行借钱,现在,银行突然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很多读者从故事中得出了不同的感叹。有人说,中美老太太消费观不同。美国人是先买房后还款,超前消费;中国老太太是先攒钱后买房,量入为出。中国老太太该向美国老太太学。还有人说,中美国情不同,中国老太太哪能学得了美国老太太!有经济学家出来说话了,“编故事和评论故事的人都犯了一个概念上的错误 混淆了中美老太太不同的购买观。美国老太太是把买房作为投资,中国老太太是把买房作为消费。美国人从小就有买房是投资的观念,中国人现在还被住房是新消费热点所误导。所以,要比较中美老太太的购房行为,先要区分是消费还是投资。”这就是故事真正隐藏的意义:我们首先要区分自己是在消费还是投资。在经济学中,消费与投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消费是为了获得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即效用;投资是为了获得收益。个人买汽车与买房子同样是花钱,但买车是为了满足方便交通或显示身份的需要,而买房则和买股票买债券一样是投资。在美国GDP统计中,买车作为消费支出中的耐用消费品支出,买房作为私人国内投资中的私人住房投资支出。美国老太太把住房作为投资是与她生活的经济制度相关的。她提供劳动得到的收入分为两部分:消费与储蓄。金融制度保证了她可以把储蓄变为投资,这种投资可以是购买股票、债券,也可以是购买住房。不同的投资形式都会给她带来收益。产权制度保证了她可以获得自己的全部投资收益,当然,她也要承担投资的风险。一般而言,住房投资较为稳妥,而且随房价上升,买房是最有利的投资形式之一。当住房投资收益率高时,她借钱投资就是一种理性行为。方便的金融体系为她提供了贷款,所以,她在年轻时就借款买了房,然后慢慢偿还。中国老太太生活的环境让她不能把住房作为投资。这位老太太在计划经济下生活了大半辈子,在这种体制下,收入分为工资和福利。住房是作为福利分配的,她的收入中没有这种买房的部分。也许她在消费之后会有结余,但这种结余只能存在银行里作为备用消费金,计划经济下不允许个人投资。住房是作为消费品分配给居民的,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分上。所以,买房是消费这个观念实际上来源于计划经济。改革了,号召买房了,但中国老太太买房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是她的收入中仍没有买房的钱。其次,投资是为了得到收益,取决于未来收益的高低。如果投资的收益率足够高,借钱投资购房也是值得的。所以,这个老太太不买房的关键还在于投资收益问题。首先是投资于住房能否得到收益。我们能从购买住房中得到收益的条件是我们对住房拥有完整的产权。当买房只有若干年使用权,而且住房交易还要受各种干预时,老太太敢投资于住房吗?其次,收益率有多高。购买住房的收益来自两方面:一是节省的房租,二是房产的升值。中国的房租一直维持在低价格,与房价相比,房产升值的市场交易又不活跃。低投资收益率的前景下谁愿意投资呢?最后,住房作为一种投资要有银行的贷款支持。与美国老太太享受到的银行服务相比,中国银行的差距还不小。所以,中国老太太只能倾其一生储蓄买房,而无法像美国老太太一样年轻时贷款买房。这就是中国老太太的无奈!因此,如果中国人不从观念上把住房作为投资,从制度上为个人投资创造条件,当下一代的两个中美老太太见面时,对话的内容仍然不会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