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药店里
龙,这种只闻其名,却未见其形的古生物,它,到底生存在哪种空间里呢?当然,它是神物,宜乎见首不见尾,并保有其神秘性。所以,它可能在天,可能在野,可能在河,也可能在海。它可以在长空而为云为雨,也可以在海洋而为浪为鲛……
1899,大清帝国落幕前十二年,有位学者名叫王懿容,他因小恙,去中药铺抓了药回来煎煮。当时文人多半懂些药理(或自认为懂,可参看钱锺书的小说《围城》,书中主角方鸿渐的父亲每爱给家仆开药方)。这位王懿容也就来检查一下自己所服之药的成分。其中有味药便是“龙骨”,龙骨治什么?似乎用于安神,龙骨为什么能安神?我猜是含有钙成分。
这王懿容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是个文字学者,他当时一看手上的龙骨,顿时大惊,因为龙骨上面居然有字!这跟传说中牛顿遭下坠苹果打中头部一样,都是“历史上重要的一秒钟”。这龙骨上的古怪花纹,如果落在你我眼中,我们大概也只会暗叫一声古怪,至于迷信的家伙大概要以为是吉兆或凶兆。但王懿容一眼就看出这笔画必然和古文字有关。所幸他又有钱,于是重金求购,搜集了第一批私人收藏的甲骨文。其后研究这门学问的人很多,如孙诒让、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甚至日本的林泰辅,加拿大的明义士,皆各有成就。
不过,有学问的文字学者重视的是甲骨“文”,那里可以看到文字更远古的脉络,对历史有兴趣的人更因而可以考察风俗了解民情。我却只对“甲骨”着迷,不,其实只有对“骨”着迷。甲是指乌龟的腹甲,骨是略呈三角形的牛的肩胛骨。
不知是不是“龙骨”让人吃得愈来愈少了(其实,我在迪化街中药铺还买到“五彩龙骨”和“白龙骨”,看来是钙化了的古生物骨骼),后来就挖到牛的肩胛骨也算它是龙骨了。中医开处方,似乎是汉以后的事,不知历世历代国人吃了多少地下的龙族骨骼或牛骨骼?
宋代的郭茂倩编了一本《乐府诗集》,书中收了南朝的《读曲歌》共八十九首,其中第三十五首便是讲“药店龙”的。可见那时的龙骨已经很普遍入药了。那首诗十分缠绵,比喻也用得出奇,口吻却是女子的,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