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扫净心尘,远离烦躁(2)

听南怀瑾讲经 作者:陈南


乾隆元年,郑板桥考中进士,做了县令。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深感同情,并且不满于那些残害人民的官僚,终因得罪达官显贵被贬回乡。回到扬州后他心静如水,并在心底深深渴望着,企望从中感受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惬意和安详,体悟生命的乐趣。这种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不仅表现在他一生的情感和行为中,尤其体现在著名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吾弟所买宅,严紧密栗,处家最宜,只是天井太小,见天不大。愚兄心思旷远,不乐居耳。是宅北至鹦鹉桥不过百步,鹦鹉桥至杏花楼不过三十步,其左右颇多隙地,幼时饮酒其旁,见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心窃乐之……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便见烟水平桥。家中宴客,墙外人亦望见灯火。南至汝家百三十步,东至小园仅一水,实为恒便。或曰:此等宅居甚适。只是怕盗贼。不知盗贼亦穷民耳,开门延入,商量分惠,有什么便拿什么去;若一无所有,便王献之青毡,亦可携取质百钱救急也。吾弟当留心此地,为狂兄娱老之资,不知可能遂愿否?”

综观人间世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郑板桥被罢官后过得却是清静幽雅的生活。可有些人想不通这层理儿,这就会给人带来莫名其妙的烦恼,难以言状的痛苦,排解不掉的忧愁。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比尔?立特尔经过研究,认为一个人若有以下心理或做法,必定会促使其自寻烦恼:做不可能实现的梦;无事生非,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制造隔阂;盯着消极面;滚雪球式地扩大事态。

人世间杂染的苦果,假如它是实实在在的,固定不变,那的确是一件很令人烦恼的事,可现在以智慧观照,苦的存在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换一句话说:同样一种境界,你用烦恼心态对待,可以是痛苦不堪的;假如你用智慧观照,也可以处处泰然。就像别人骂你、伤害你,你要是在意、执著,才会烦恼;如果不在意,不执著,你还会烦恼吗?因此人生倘若缺乏智慧观照,没有丝毫的菩提,则处处只有烦恼;如果有了智慧观照,时时都是菩提,就不会有烦恼。

快乐与痛苦都不是永恒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