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叹机缘:袁世凯发迹之谜(3)

北洋野史:乱世军阀这么干 作者:金满楼


1878年,袁保恒病逝于开封任上,袁世凯只好再次返回了项城老家。所幸的是,四世同堂的袁家正好在这一年分家,袁世凯以袁保庆唯一的嗣子身份分得了一份丰厚的家产。分家后的袁世凯尽管已经自立门户,但家里人仍旧希望他走父辈的科举之路,袁世凯倒还头脑清醒,他知道自己不是科举这块料,于是他在考虑再三后决定放弃功名,另寻出路。

1881年5月,22岁的袁世凯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天津投奔李鸿章,当时他拿到一份有分量的荐书,而且堂叔袁保龄当时也在李鸿章的幕下;二是去山东登州投奔嗣父袁保庆的拜把兄弟、庆军统领吴长庆。

在考虑再三后,袁世凯觉得李鸿章的幕下名士如云,去了恐怕也未必会得到重用,而吴长庆的名气和地位虽然与李鸿章比要差得太远,但那里地方小,加上父辈的交情,倒是有可能出人头地。

吴长庆和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是生死之交,当年袁保庆突然病逝的时候,便是吴长庆亲自料理的丧事。吴长庆是当时淮系的重要成员,他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颇得李鸿章的信任和重用。对于袁世凯的到来,吴长庆自然是格外关照,袁世凯去后便在庆军营务处任会办一差。

后来的事实证明,袁世凯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乱世人才多以军功起家,当年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袁世凯的祖、父辈袁甲三、袁保恒、袁保龄、袁保庆乃至吴长庆等,都是如此。在局势变幻不定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袁世凯投笔从戎,倒也不失为一个顺应潮流的明智之举。

1882年8月,朝鲜突发“壬午兵变”,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清廷派庆军入朝弹压。袁世凯也随同进入朝鲜。在朝鲜期间,袁世凯崭露头角,他在帮办军务的时候因整顿军纪和*兵变有功,为朝鲜国王所器重,并获得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

据《容庵弟子记》中记载,在到达朝鲜后,袁世凯随同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下船探查士兵登陆处,中途因潮退而舟陷于滩,丁汝昌与袁世凯只好赤足而行,在砂石滩上走了数里远。等到登岸时,袁世凯的两足都已破裂,丁汝昌当时半是取笑半是夸赞的对小袁说:“纨绔少年亦能若是耶?”

清军进入朝鲜后军纪散漫,常有扰民之事发生,吴长庆便将整顿军纪的事情交给袁世凯。袁世凯在得到吴长庆的全部授权后,一有犯令者便立刻痛下杀手,树立自己的威信。有一次当地缙绅控诉清军士兵奸戕韩妇,袁世凯得报后立刻徒步往查,并带兵搜捕一昼夜而未进一餐,最终抓获元凶并亲手刃之。对于清兵吸食鸦片的,袁世凯最为痛恨,抓到必杀无赦,就连跟随吴长庆多年的武弁,也有被袁世凯所杀的。

不仅如此,袁世凯还帮朝鲜国王训练了一支5000人的德式新军,令朝鲜上下大为慑服,也充分展示了袁世凯的军事才能。后来,这支新军在朝鲜“开化党人”政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袁世凯协助国王控制局势并*了亲日的“开化党人”,日本在朝鲜的势力也因此大为受挫。

袁世凯在这些事件中的出色表现,给李鸿章等朝廷大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机缘巧合的是,当时袁世凯的堂叔袁保龄正在李鸿章的幕中且为之倚重,这对袁世凯的帮助很大。但凡国内有点风吹草动,袁保龄都会提前告知袁世凯并为侄子出谋划策;而在李鸿章的面前,袁保龄自然也少不了为袁世凯敲敲边鼓,并在适当的机会为之美言几句。

1884年12月,在吴长庆去世后不久,袁世凯又在“甲申事变”中立下大功,次年11月,袁世凯便在李鸿章的保荐下,被清廷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一举成为清廷在朝鲜的“监国”大员,此时的袁世凯不过26岁。

26岁!要知道,比袁世凯大一岁的康有为康老夫子,此时还在为考举人而埋头苦读,而比袁世凯大五岁的盟兄徐世昌在次年才考中进士(授六品翰林)……袁世凯这时已经是三品的候补道台,他的堂叔袁保龄做官23年,此时也不过是二品的直隶候补道!

所以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其实也就一两步,上天赐予的机会也不过两三次。成功的人,未必是最有才的,但一定是最善于把握机会的。风云际会,机缘巧合,袁世凯的升迁真不可不谓是官场之奇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