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负笈英法(4)

百年风华:杨绛传 作者:罗银胜


对此,杨绛觉得并不稀奇:因为钱钟书不爱活动。自己在清华借读半年间,游遍了北京名胜,而他在清华待了四年,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去过。清华校庆日,全校游颐和园,钱钟书也跟着游过颐和园,还游过一次香山,别处都没去过。直到一九三四年春,杨绛在清华上学,他北上去看她,才由她带着遍游北京名胜。他作过一组《北游诗》,有“今年破例作春游”的诗句,后来删改只剩一首《玉泉山同绛》了。

牛津的假期相当多。钱钟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大学图书馆的经典以十八世纪为界,馆内所藏经典作品,限于十八世纪和十八世纪以前。十九二十世纪的经典和通俗书籍,只可到市里的图书馆去借阅。那里藏书丰富,借阅限两星期内归还。他们两人往往不到两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图书馆。他们还有家里带出来的中国经籍以及诗、词、诗话等书,也有朋友间借阅或寄赠的书,书店也容许站在书架前任意阅读,所以不愁无书。他们每天都出门走走,他们管这叫“探险”去。往往早饭后,他们就出门散散步,让老金妻女收拾房间。晚饭前,他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两种散步都带“探险”性质,因为他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

由于牛津是个安静的小地方,杨绛和钱钟书可以在大街、小巷、一个个学院门前以及郊区公园、教堂、闹市,一处处走,也光顾店铺。牛津的人情味重:邮差半路上碰到他们,就把来自远方的家信交给他们。小孩子就在旁等着,很客气地向他们讨中国邮票。此外高大的警察,戴着白手套,傍晚慢吞吞地一路走,一路把一家家的大门推推,看是否关好;确有人家没关好门的,警察会客气地警告。

当他们夫妇回到老金家寓所,就拉上窗帘,相对读书。开学期间,他们稍多些社交活动。同学间最普通的来往是请吃午后茶。师长总在他们家里请吃午后茶,同学则在学院的宿舍里请。他们教杨绛和钱钟书怎么做茶:先把茶壶温过,每人用满满一茶匙茶叶,你一匙,我一匙,他一匙,也给茶壶一满匙。四人喝茶用五匙茶叶,三人用四匙。开水可一次次加,茶总够浓。

这样,每晨一大杯牛奶红茶也成了钱钟书毕生戒不掉的嗜好。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出产的“立普登”红茶了,杨绛就只好用三种上好的红茶叶掺和在一起作为替代: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直到现在,杨绛家里还留着些没用完的三合红茶叶。看到这些东西,便能唤她想起当年在英国最快乐的日子。

在牛津上学期间,当时的中国同学有俞大缜、俞大姊妹,向达、杨人楩等。他们家的常客是向达。他在伦敦抄敦煌卷子,又来牛津为牛津大学图书馆编中文书目。他因牛津生活费用昂贵,所以寄居休士牧师家。同学中还有后来成为翻译名家的杨宪益,他年岁稍小,大家称他“小杨”。

据杨绛记忆所及,她的丈夫也爱玩,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文字游戏。满嘴胡说打趣,还随口胡诌歪诗。他曾有一首赠向达的打油长诗。头两句形容向达“外貌死的路(still),内心生的门(sentimental)”——全诗都是“胡说八道”,他们俩都笑得捧腹。向达说钱钟书:“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能和他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他刻薄了。杨绛认为,“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在杨绛的记忆里,他们借住的老金家的伙食开始还可以,渐渐地愈来愈糟。钱钟书饮食习惯很保守,洋味儿的不大肯尝试,干酪怎么也不吃。而杨绛的食量小。他能吃的,杨绛就尽量省下一半给他。杨绛觉得他吃不饱。这样下去,不能长久。而且两人生活在一间屋里很不方便。杨绛很爱惜时间,也和丈夫一样好读书。他来一位客人,杨绛就得牺牲三两个小时的阅读,勉力做贤妻,还得闻烟臭,心里暗暗叫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