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意义上的经济基础,就是指双方拥有的金钱数量。作为俗人中的一分子,我对此极为赞同。但是,咱毕竟还有“不俗”的一面。记得有人说过:“好的婚姻就是一场成功的并购,并购的不仅是人,还有其附带的各种特质。”在我看来,经济基础还包括软性的一面,即双方的理财能力与观念。
在导致离婚率不断攀升的各要素中,经济纠纷不可小觑。在美国,50%的夫妻离婚,是因为财务问题;在中国,经济矛盾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增高。别说你没见过这样的例子。
结婚不是儿戏,在此之前,双方应该对彼此有充分的了解和磨合,包括经济和理财状况。作一个“财务体检”,说不定就能够避免理财中不应有的失误,让婚姻之墙更加牢固。
那么“财务体检”该如何展开呢?
首先,要确定彼此共同的理财认知。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与树叶相比,人的复杂性更高,自然也不存在理财观念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结婚前,在交流感情之余,双方不妨交流一下各自的理财状况。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可能你会感到困惑的理财问题,对方却能提出恰当的建议,即使不能锦上添花,也可能会帮助你悬崖勒马。
其次,要建立长期的理财目标。
结婚前,双方还未进入婚姻生活,但正是因为这样,才要制定目标。
只有制定共同的理财目标,双方才能在目标之下,互相妥协、互相监督,继续携手同行。
在制定理财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双方,还要将双方父母以及未来的孩子都考虑在内。当然如果两位誓做丁克一族,那就另当别论。
再次,要作好转换理财角色的准备。
结婚前,单身生活的支出相对比较自由,理财方式大多较为粗放,或完全没有理财习惯。但如果你已经作好要当别人老婆或老公的心理准备,那么,请也作好转换理财角色的准备吧!
显然,在完成理财角色的转换上,小黄的做法颇为失败。婚前理财“吊儿郎当”,婚后依然作风不改。试想,这样一个有失责任感的男人,女人怎么敢和他过一辈子?
从婚前的“由我做主”到婚后的“有你有我”,理财应该是寻求婚姻生活和谐的重要一课,尤其是对于初入社会、经济根基尚浅的“新鲜人”来说。
自 “金盆洗手”,从“月光女神”的队伍中脱离出来后,我变成了一名勤俭节约、朴素大方的“良家女子”。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与老公相似,我也会定期乖乖去银行存工资。不同的是,我的理财思维更为开明一些,对股票、基金之类的理财工具,也多少有所涉及。凭借还算聪慧的头脑,我也小赚了几把,与存银行相比,收益那是相当可观。
看到我在股市中的收获,老公也流露出了心动的表情。这是一个好兆头—人笨点儿不可怕,可怕的是还长有一个死活不开窍、不懂变通的榆木脑袋,好在老公不是这样的人,这为我留下了足够的“改造”空间。
为爱情投份保险
一天下班后,老公神秘兮兮地问我:“你听说过爱情保险吗?”我以为他又在开玩笑,谁知他一本正经地说:“真的,要不我们买份爱情保险吧。”原来,他单位新婚不久的大宝夫妇联手购买了一份爱情保险。根据这份保险,只要他们一直携手相伴,到结婚25周年时,就会得到一份银婚祝贺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