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突破43亿人民币。从2008年开春到2009年贺岁档的大致十二个月内(2008。3-2009。2),亿元大片超过了十二部,其中还包括三部超过三亿元的“巨”片。2009年暑期档上映的《变形金刚II》票房突破四亿元人民币,刷新了《泰坦尼克号》保持十一年之久的票房纪录。
从2007年的下半年起,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出现“井喷”的迹象了。2008年,内地票房首次跻身于全球十大电影市场,如果考虑到进口电影以好莱坞商业大片为主以及美元相对人民币持续贬值这两个现实因素,那么中国电影业在最近两年里表现出来的这种积极热烈的变革,对外界产生的影响要更显著。
君不见,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在今年一月荣登“2008CCTV中国经济年度十大人物”,成为该项评选获奖名单中唯一的文化界人士,也是这么多年来,难得能在财经类权威评选活动中得到肯定的娱乐界人士了。
“喜讯传来乐开怀!”受到鼓舞的不仅仅是韩老大自己,也不仅仅是电影同行,当然还有那些一贯不吝辞藻甚至滥饰辞藻的媒体了。“振奋”、“繁荣”、“沸腾”、“热潮”、“爆发”……诸如此类激情奔放的形容词汇迎面扑来,挡都挡不住。就在这些一向用语浮夸的报道中,我留意到一个经常出现的词汇:“元年”。
遗憾的是,我已经记不住这个词是从哪几家报刊的哪篇文章中看到的了。但是在这里,向毛主席保证:我的确是看到了,而且其报道内容就是关于2008年激情澎湃的中国电影市场。
我不得不再说一些让这些媒体感到扫兴的话:你们说错了!2008年中国电影取得的业绩,是电影票房自2002年起、以超过30%的平均增幅逐年递长的结果。这是一次循序渐进、有源可究并在预计当中的“井喷”,有喜勿惊,其中并没有什么解释不清的悬念。
既然说到了“元年”,放在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这个大环境下,那是2002年;对于华谊兄弟这家公司和冯小刚本人,则是2004年。
华谊兄弟在2004年前没有赚钱,但赚足了吆喝,赚足了名声。公司在2000-2004年的经营活动,就如同1997年之前,冯小刚在影视圈的奋斗历程一样,既是一个积累和铺垫的过程,也是获取经验和人缘的成长期。
在这五年时间内,王忠军极其成功地把冯小刚打造成一块越来越“灿烂”的票房金字招牌;同时也极其成功地提升了华谊兄弟在影视界和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尤其是2004年年末《天下无贼》上映后收获的票房成绩,已经足可以称之为“‘严重’超出预想的成功”了,其结果之一,就是完全确立了冯小刚“国内一线导演”的地位,使其在由“张陈冯”构成的商业电影导演第一阵营内“三者有其一”,同时也让华谊兄弟确立了“国内电影制作与发行业三强之一”的地位(另外两家是中影和保利;新画面的经营方式有些特殊,本书中暂且不谈)。
2004年年末,王、冯二人分别从漂亮的公司业绩和票房成绩里获取了充溢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