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经受的第三个重大考验,叫做“负贩受辱”。这个考验还是跟两个人合伙经商有关。
《说苑·复恩》记载,管仲曾说:“吾尝与鲍叔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欲有所明也。”意思是两人曾经背着东西到南阳做买卖。大概因为管仲和鲍叔牙是外地来的,当地人欺生,经常欺负侮辱他们。管仲在市场上每次受到别人侮辱之后,都忍气吞声,不敢与别人计较。有人议论说:管仲真是一个胆小怕事、没有骨气的窝囊废!但是,鲍叔牙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管仲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什么管仲不吃这个眼前亏呢?鲍叔牙认为,那是因为他胸怀大志,将来要办大事的。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管仲还总结了他和鲍叔牙交往中的林林总总的逸事。比如,管仲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议论,说管仲太无能了,折腾来折腾去,恐怕一辈子也当不了官的。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没有才干,知道是因为没有得到好的机遇,没有遇上一个好领导。
再比如,管仲曾经几次参加打仗,每次冲锋时,他都冲在最后面;撤退时,他撤在最前面,跑得比兔子还快。别人议论起来,都说管仲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这是贪生怕死,而是因为他家里有老母在堂,万一他有个闪失,老母亲靠谁奉养终老呢?
做官被免、打仗消极,这些事情,虽然都对“管鲍之交”有考验,但我们看来,最严峻、最重大的考验,毕竟还是和经商做买卖有关的那三件事。也就是多拿多占、越办越糟、负贩受辱那三件事。我们之所以认为这几件事对于“管鲍之交”的考验最严峻、最重大,是因为做官、打仗,都是别人的事,而做买卖的几件事都跟鲍叔牙自己的切身利益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这些事,都是管仲自己讲的,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我们听了这些事,会不会觉得管仲这个人挺龌龊的?这些事,要是放在一般人眼里,管仲早就是一个百无一用的窝囊废了。唯独鲍叔牙,这也理解、那也忍耐,总是认为他的这些不光彩的事,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那么,为什么鲍叔牙的眼光跟别人不一样呢?难道说,鲍叔牙是一个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的糊涂虫吗?不是的。
管仲辅佐齐桓公,担任了四十年的相国,被尊称为“仲父”。管仲临去世以前,齐桓公来看望他,问:“仲父病得很厉害了,一旦发生不测,您的职务由谁来担任好呢?”管仲沉默不语。齐桓公又问:“您看鲍叔牙怎么样?”管仲说:“鲍叔牙是一个正人君子,道德品质非常高尚。即使把一个千乘大国白白送给他,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他也不会接受。但是鲍叔牙并不适合担任相国。因为他疾恶如仇,看到一个人犯了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就会耿耿于怀,一辈子都忘不掉。常言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鲍叔牙人是好人,就是气量不大,当相国对他自己不利。”
从管仲的这个评价来看,鲍叔牙应该是一个是非分明、疾恶如仇的人,不是一个只讲感情、不讲原则的人。既然这样,为什么他能够对管仲那么容忍?
鲍叔牙之所以能够理解管仲,根本原因在于他了解管仲,深知管仲的本质。在他看来,管仲的那些龌龊事,都只是表面现象。就本质来说,管仲既不贪财,也不怕死,更不是无能。管仲之所以看上去很龌龊、很窝囊,是因为没有得到机遇,一旦得到了机遇,他一定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