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数据,他们的信心便大为动摇,甚至对自己的正确决定加以否定,反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上述各种都是最普遍的非理性投资行为,阁下有没有犯过?
过度自信与乐观
再细数下去,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还包括“维持现状的偏见”(status quo bias)。次贷危机初起时,汇丰控股(00005.HK)已发出盈利警告,宣布旗下金融机构Household的坏账情况恶化,但大部分投资者仍然选择按兵不动。到了2007年10月次贷问题已演变为金融海啸,许多汇丰控股的投资者还是宁愿维持现状。即使愈来愈多的信息显示汇控已过了盈利增长期,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汇控在海啸中未能独善其身,但不少投资者都宁愿选择维持现状。
投资者以为自己既然花费大量心血和时间,好不容易才找到汇控这只“大有前景”的股份,即使负面的事实已放在眼前,他们都坚持不改看法。他们过度依赖过去的企业成绩,却不知投资乃是投资未来。此称为“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直到2009年3月汇丰宣布大笔拨备,引发投资者歇斯底里的抛售。
本人当时曾开玩笑说,手持汇控的投资者就像“嫁错老公,生错仔”,事已至此,即使他们不愿意,却仍须继续下去,结果反被投资者在网上臭骂“曹仁超教人非理性处理婚姻问题”。事后证明2009年3月9日,汇控市价30.55港元(除净值计),的确是近年来的最低价。过去一再说不担心的投资者在那一天歇斯底里,疯狂出货。然而,有时候明知嫁错老公生错仔亦要忍下去,不能感情用事。例如找律师先办分居手续,然后再搞离婚,又例如尝试“孟母三迁”给子女另一环境 千万不可“拿刀”斩丈夫实行“揽住死”或抱仔跳楼(香港经常发生的事),上述是非理性行为,千万不可。
人性之中,总有些不切实际的奢想,例如盼望自己手上的持股会成为热炒股份,祈求自己能买中下一只由4港元升至176.5港元的腾讯控股(00700.HK)。投资者如非独具慧眼,又怎能在数以千计的股份之中押中宝?
另外,投资者还有过度自信的倾向。他们喜欢自欺欺人(self deception),以为自己的投资分析能力和判断眼光总胜人一筹。根据研究,一般投资者至少高估自己的投资回报达8%。他们亦往往高估自以为很可能发生的事,而低估自以为发生可能性较低的事件,从而解释自己的行为,使之合理化。
他们之所以过度自信,是由于“自我邀功的偏见”(self attribution bias)。投资者赚钱的时候,会归功于自己英明神武,而非运气使然;相反,一旦亏损,则是外围环境的错,是时不我予。就算明显是自己的判断出错,他们也视若无睹。
他们之所以过度自信,也因为“事后孔明的偏见”(hindsight bias)。知道事情的结果之后,却以为自己老早就预测到事情会怎么发生。例如2003年非典过后,投资者或“专家”们会言之凿凿地说自己早料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过一时。又例如2009年金融海啸后,他们又堆砌种种理由解释股市泡沫爆破乃是必然的事,好像自己真有先见之明一样,却偏偏不肯承认自己事前之“不知”。
走快捷方式
今时今日,美国各大学府都正从事行为金融的研究。从2002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颁予卡尼曼,便知这门学科可能会成为投资理论的未来主流。
传统的经济和金融理论,假定人们是理性自利的、市场信息是完全流通的,故投资者自然在众多选择中挑出最佳的决策;但我们知道这个假定是错的。事实上,人们的信仰感知(perception)、内在性格、情感和动机(intrinsic motives)、处事态度(attitudes),甚至直观推断(h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