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当家长去听学校的说明会,校长就会像卖跌打药的街头艺术工作者一样,先来一句“在全球化环境下,我们的学生需要有什么什么,我们的同学如果守旧,如果不改革,他们就会被时代巨轮吞噬云云”,把家长吓得半死,再说“不要紧,我们学校早已为贵子女提供了‘最后答案’,学了我们提供的增益课程,你的儿子就会变He-Man(有男性气概),女儿就会变She-la(有女人味)。还不快点报名?”问题是,教育能帮助解决问题,但不等于用教育的
方式就能解决问题。教育、学习从来都是个人的事,学校、老师从来也只是辅助角色,家长的家教身教跟学校一样重要。但家长一般都不会这样想,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不好,就是学校教得差。老实说,如果家长平日都只看八卦杂志,你想你的孩子会是金庸吗?
过往的学科,都提供了很好的“九大能力”训练机会。如设计与工艺,要学生做木工,就是一种“专注能力”的训练;体育科目如果加入长跑课,便可训练自我管理能力;搞搞课外活动,如搞一场话剧,就是协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习技能的训练。为什么要把这些变成课程?原因就是执行这些学科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不觉得学科跟这些能力是有关系的。有的中学体育老师会让学生自己打球,不喜欢的就坐在一旁等时间过;搞一场话剧?不要玩吧,同学放学后又要补课测验,又要补习做会考题,最专业的话剧团队,听说台上1分钟,台下至少要45分钟筹备,学生的时间那么宝贵,我们付得起吗?加上香港中学封闭、守旧、不进步、不看书的环境,当有事件发生,老师连讨论都那么缚手缚脚,还能期盼当中可以孕育什么创意?
香港的教育不济,乃至香港中产家长围在一起,必定人人有本经。我的女儿要读校A或是校B?校A有资优课程,孩子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读二年级的英语,五年级的时候开始全盘吸取新加坡小学的英语课程,学科的水平跟国际水平接轨;校B则是前高官甲乙丙丁戊的母校,读校B又有直升中学一条龙,孩子不用担心升中学的问题,但校B就离家1小时30分钟车程,孩子可能很辛苦云云。每一个决定,都好像生死攸关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