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怪物父母”前传
难道是天生cynical(愤世嫉俗)?生活过的地方,人们都不爱政府提供的教育制度。最大的问题,不是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或实行教育政策的人有问题,而是接受教育的人和雇佣 “接受教育的人”的用户/雇主,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比方说,香港某一家在将军澳的直资中学,把中一和中二两个年级的设计与工艺、家政科取消,自行研发一些土炮课程,美其名曰增益课程,要不同学科出身的老师教授不同的单元,希望学生“学习”学习技巧、思维技巧、情意修炼、专题研习、传媒教育、领导力培养等单元。
这六项,老实说,可真乖乖不得了。在香港学校的语境中,你认为陈冠希事件发生后,传媒教育课的老师可以教什么?听说,他们在课堂内的底线是“老师没有看过那些照片,只知道事件引起了很广泛的社会讨论,我们不如跟同学讨论一下??”没有看过,又可以讨论什么?
思维技巧的课程单元也很奇怪,老师们想让中一、中二的同学有批判性思考,真有创意。一个青少年,连基本的价值观也没有,家长们老师们又想同学批判什么?颠覆什么?情意修炼的是什么?家政科弄的曲奇、织的围巾,不就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吗?为什么又要叠床架屋,煞有介事地去练玉女心经?
香港教育的失败案例
故事回到十年前,2000年,香港教育局的支部课程发展议会公布《学会学习——课程发展咨询文件》,当中要求学生要收集九个锦囊,要求学生在上完几年中学后,具备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运用信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研习技能。请留意,当中的沟通能力,已经包括了最为人诟病的语文能力、语意能力,但由于沟通除了语文能力以外,非语文传意能力也很重要,因此就把语文能力改为沟通能力。可见,学校为了向当时的教统局交差,为了表示他们非常支持教育改革,就先行自阉,加入这些似有还无的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