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马茶馆生财有道。
话匣子能卖大满堂。
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皇城北京在刚刚经历了“庚子之乱”以后,就像沉疴已久的病人,失去了她以往独有的韵致和风采,于风雨飘摇之中步入新的一年。就在正月初十这一天,住在北京阜成门外檀家道的马西园却异常兴奋,因为他三儿子的出生,让这凄风苦雨中的一家人有了一丝心灵上的慰藉,给这贫苦的穆斯林家庭带来了难得的快乐,这个刚出生的男孩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马连良。
马连良一家世居京城,在他成名以后有人曾说其祖上来自陕西扶风,也有人说来自山东,至今均无考证。家人只知道,其祖父马永祥在清咸丰年间就居于京城,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
京城回民的血脉中流淌着阿拉伯人善于营商的基因,所从事的商业领域也是包罗万象无奇不有。由于回民的姓氏比较集中,为了相互区分,喜在姓氏前加注所从事的行业。花市一带的回民人家有许多从事
古玩行,颇为殷实富足,比如“金店李家”、“玉器金家”、“古玩铁家”、“珠子沙家”等。
从事上述大买卖的人家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回民人家都是小作坊、小门脸、小业主,离不开“回回手中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卖切糕”的俗例与定数,即泛指许多人以经营羊肉铺和制作北京小吃为主业。
在穆斯林的生活习俗中,以良好的卫生习惯著称于世。回汉两教的人们都对回民制作的小吃食品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加之其经营成本较低,因此饮食行业是回民相对比较集中的一个领域,一些著名的品牌也应运而生,比如“切糕冯”、“馒头杨”、“爆肚满”等。
老北京人称羊肉铺为“羊肉床子”,有些本钱的回民才有能力经营此业。京城“羊肉床子”的业务颇
为兴旺,除了斤两精准、分类精细、选料精良外,更离不开回民的经营头脑。“羊肉床子”一般都离“大
杠”(汉民经营的猪肉铺)不远,因为回民买主毕竟是少数,销售对象还是要照顾到汉民买主。“羊肉床
子”外多放一条凳,示意汉民买主将回民的禁忌之物置于凳上,不可贴近。
马永祥和他的几个儿子都曾从事勤行(餐饮业),后积攒了些银两开了一所茶馆。马永祥去世后由其长子马西园负责继续经营。马连良的父亲马西园经营的茶馆名为“长顺馆”,因长顺馆位于阜成门箭楼对面,老板姓马,茶馆也俗称“门马茶馆”,人称这个马氏家族为“门马家”。
清末时京城茶馆十分普及,在其中喝茶、下棋、谈天说地,为广大百姓日常休闲的主要场所。茶馆同时兼有“写字儿”的功能,即人们多在此处谈买卖、订合同、立字据,是公认的临时办公地点。
京城的茶馆分为几类,一种叫“江南茶社”,以品茶为主,代售红炉点心,以大铜壶为标志。著名的茶社有外城的“天全”、“裕顺”、“高明远”,后门的“天汇”、“同和”、“广泰”;另一种称“二荤铺”,主要位于前门大街两侧,代售盐水焖炉、蜂糕、肉馒头等。而“天汇”对面的“广庆轩”、天桥附近的“福海居”则以每天下午至晚上有著名的评书艺人在此表演而闻名,谓之“书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