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西园是虔诚的穆斯林,他所经营的茶馆自然与上述几种不同。由于当时京剧风靡京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每天皆沉醉二黄西皮之中。于是马西园生财有道,用尽积蓄购入一台当时俗称“话匣子”的留声机,用每日播放京剧唱片来聚拢人气。不料这一招开城西茶馆业之先河,“门马茶馆”逐渐人满为患,“话匣子”卖满堂的消息不胫而走。阜成门一带没有不知道“门马茶馆”的,而它的大号“长顺馆”却渐渐被人淡忘了。年幼的马连良就在这样一种京剧的艺术氛围熏陶下渐渐长大。
京城票友沪上下海。
马西园为了保持“门马茶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茶馆中又增设了“清音桌”。让热爱京剧的戏迷票友们不但能在这里欣赏名家唱片,同时还能自娱自乐。不论身份的贵贱高低,有钱没钱,都能在这里大唱特唱。只要丝弦一响,大家都是平等相待的朋友。是京剧艺术打消了身份的界限,拉近了人们的关系。
有一位在旗的先生名叫书子元,出身高贵,是常来茶馆消遣的名流。来时声势浩大前呼后拥,走时骡车迎接人声鼎沸。特别是书爷上车时的架势非常好看,他总是让车子先跑起来,然后向送别的人们一拱手,左手撩衣襟下摆,右手一撑车辕,蹿身上车,煞是边式漂亮,街上的人都爱看他上车的姿态。
不久,“门马茶馆”就演变成阜成门一带著名的票房之一。此地能够上台的票友必须先在“门马茶馆”立住脚,然后再上“阜成园”彩唱,最后才入南城的戏园子。若干年后,书子元家道中落,铁杆儿庄稼倒了,无以为生。马西园为了报当年相助之恩,请他在儿子马连良的戏班中唱前戏。
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刘鸿声、金秀山、德珺如等也时常光顾,在“门马茶馆”里一展歌喉,马西园也逐渐地与京剧界的艺人们交上了朋友。由于对京剧的热爱与痴迷,马西园的兄弟们逐渐从低声吟唱过渡到引吭高歌。其中马西园的三弟马崑山以唱老生戏最为著名,但最初在票友当中并未引起什么特别的注意。
一日,几位专业的京剧艺人来到茶馆消遣,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马西园说:“马老板,平常您没事净听我们的了,今儿您也来一段吧,我们傍着您。 ”马西园顿时浑身不自在,连忙推却地说:“不行不行,我可不行,要不让我们老三唱吧,烦几位爷您给多托着点儿。 ”于是,马崑山落落大方、直工直令地唱了一段《摘缨会》。平时票友们在一起切磋,没人考虑过马崑山的艺术达到了何种境界。可这实大声洪高亢入云的声音一传入专业演员的耳朵里,立马被听出了个眉眼高低。等马崑山的唱腔落下之后,几位艺人不禁连连赞叹。有人干脆说了一句:“马老板,您兄弟有这样的嗓子不下海,好好的人才可就淹浸了!”马西园与马崑山顿时有点一头雾水,心想唱得有这么好吗?可看人家讲话的样子又不像开玩笑,就问:“您别太捧了,真能吃唱戏这碗饭?”对方的回答斩钉截铁:“稍加归置就行,不逗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