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0后:生的伟大,活的憋屈(2)

80后的迷思与出路 作者:吕静霞


 

我们曾经为此消极过、迷茫过、无助过,但还是坚强而卑微地活在某个城市的角落,每天为生存,为那点梦想忙碌奔波,每月拿着闹心的低工资,而且就像例假,一月不来就心慌;睡在不足四五平方米的墓穴一样的隔板间铺位;挤在永远都挤不上去的公交车上;吃着廉价的毫无卫生可言的食物;排在厕所外长龙后面,一泡尿能憋到地老天荒……

更郁闷的是,生不起、住不起、活不起的80后在繁华喧嚣的大都市过活,本应该节衣缩食才对,但却时不时地被物欲横流的社会吊着胃口,排山倒海的售楼信息和到处张贴的汽车广告刺激着视觉的神经细胞;年花销几十万的学习和专业培训让荷包干瘪的我们垂涎欲滴;周围的高薪金领刺激着我们的神经;香飘四溢的美食挑逗着我们的食欲;提前消费的理念让我们时刻都有可能打破存钱的想法……这一切让这代人深深陷入物质干瘪、欲望如火如荼的矛盾中:我们可以做梦天马行空去遨游宇宙,可以在浩瀚的书海里找到黄金屋,但现实中往往会因为囊中羞涩而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发愁。理想的富翁和现实中的贫者形成的巨大反差,成了心中最烦心的痒痛。

承担这么多压力、做出这么多的牺牲不说,却也得不到社会的同情,反而遭到炮轰和鄙视:“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脑残、非主流、自私丑陋的新新人类、“房奴”“卡奴”“宅男(女)”“节奴”……搜遍网络,形容80后群体特征的词汇没有褒义的。这些看起来充满了压力与无奈的词汇,折射出80后一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做有理想的一代,记得小时候写文章,总喜欢用“远大”、“理想”、“精神”、“信念”等字眼,打上小学一年级时就以此自我勉励,那个时候感觉这些东西很近,因为自己有憧憬,有“我要当×××”的表达——天真而真诚,纯洁而美丽。然而,走上社会后,我们才明白从幼虫成长为成虫,需要一对翅膀,有一定的物质做基础,理想才会有意义。80后的我们大多是缺乏理想目标的构件,有想法无蓝图,心野而天不高,或者天高而胆子小。最后呢,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迷茫,憧憬在现实面前不得不低下头,单纯被社会的复杂击打得粉碎。下面网友调侃的几句话也许反映的正是80后的无奈:

老师教育我们要从小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5岁时,我的理想是当老师。可是别人说当老师太穷。

12岁时,我的理想是当歌星。可是别人说当歌星太堕落。

18岁时,我想当广告制作人。可是别人说在美国做广告太不现实。

既然未成年儿童的理想总是不对,干嘛还要叫我们有理想呢?

就这样,在日益无奈的放弃与妥协中,我们破茧成蝶。

终于,我的理想是买栋房子买辆新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