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小沈阳凭借春晚小品着实火了一把,一时间,其经典口头禅“这是为什么呢?”令人捧腹不已,成为众人张口模仿的句式。在人们乐此不疲的追星时代,本来是用来深刻反思的话语变得滑稽和戏谑起来。在这儿也玩弄一把,为什么80后的我们混得如此差劲儿呢?为什么大家很努力又很迷茫呢?——这是为什么呢?
探讨这样一个不着边际、不知从何切入的社会问题,不妨从80后所经历的时代说起,也许从中能窥探出一二。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能找到一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不到结婚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洋房、汽车娶不了媳妇……问:我们这一代到底招谁惹谁了?咋就这般命苦?
上面一段文字总结的80后遭遇的尴尬,很经典、很贴切,说出了我们80后的心声。在我们傻乎乎地抱怨社会不公平、抱怨这个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大时代正悄然走在你的身边,社会分工、社会等级分配正在潜移默化、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国正在经历美国、日本50年前所经历的历史社会经济巨变。
然而,与社会巨变不同步的是,80后一代没有与之同步变化,心理上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在步入社会之前,我们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在了学业上,认为像父辈所教导的那样,考上好的大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出路。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了大多数80后的生活状态,对于社会的发展形势是怎样的,我们大都没有太大的切身感受。尽管在书本上也了解到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历史变革,但我们根本感受不到这场变革将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只知道背背概念、每道问答题需要回答几个得分点。于是,当有一天,我们不得不离开大学校园这一安逸的避风港时,不得不独自面对社会现实时,变得惊慌失措起来。
工作,生活,没有一样可以让我感到欣慰。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空空的躯壳,一无所有。从热闹人群里穿过,更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孤独。我该怎样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不只一次地问自己,又总是找不到答案,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改变生活。我又该做些什么,才能拯救我自己。
这是一位浪迹在大城市的80后迷失自我后发出的困惑。
每一代人在步入社会之前,都需要经历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进而在社会上找到自己最佳位置的过程。但是轮到80后这一代人的时候,外部社会瞬息万变,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留给我们思考主客观世界的时间被大大压缩,思考认知的过程也就显得特别漫长与痛苦。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工作是分配的,不管怎么样,青春都有个地儿来安放,但80后面临的却是一毕业就失业,网上有人用“无处安放的青春”来形容这种处境再恰当不过了,无法安身立命的我们也只能一边谋生一边摸索自身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但在开放环境中长大的80后们追求自我、张扬个性,内心渴望得到社会承认和认可的意识尤为强烈,在这种矛盾的焦灼、想得到而不能的渴盼中,在接踵而至的生活压力面前,有的学会了自我麻醉、自暴自弃、走向沉沦;有的盲目自信、盲目自我,直到有一天被如铁一般坚硬的现实碰得头破血流,才知道自己的不自量力和无能为力。于是,愈加迷茫和困惑,也许以前我们的精神寄托只是在云端,现在云飘走了,精神寄托自然就没有了,渐渐遗弃了梦想,在自我的没用状态中数着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