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80后过活得不容易,还总是为人所诟病,与“啃老族”这一特定的称谓关联在一起。被认为外表光鲜而内心空虚,追求功利而不思进取,生活奢侈而放纵自己,强调个性而忽视道德。不可否认,一部分80后确实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并非个个如此,也并非都是80后自身造成的。对于80后啃老现象,也不能一概而论。
所谓“啃老”,就是吃老的、喝老的、住老的、依靠老人。一边索取得心安理得,一边奉献得心甘情愿,但也有许多啃老族实属迫不得已。
80后处在一个变更的时代,改革开放让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亲身经历一碗面条从1元涨到5元,大米从08元涨到25元以上,学校餐厅炒素菜从25元涨到现在的5元,炒饭从2元涨到35元。当然生活费也涨了,不像老师说他们上大学是拿一篮子鸡蛋就够他们生活了。一年学费加住宿费要1万元左右,父母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
做子女呢?我们也知道父母的艰辛,当从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中接过上万的学费时,我们内心充满了感恩,发誓长大了要好好工作,让父母过上体面的日子,让他们早点享享福,待到步入社会才发现现实的残酷,十年寒窗苦,毕业后却拿着可怜的工资,在都市的边缘苦苦挣扎,这就是大多80后花光了几乎所有积蓄上大学的成效。
80后们被人鄙视为啃老族,虽然很不情愿,也不想承认,但不管怎么说事实确实如此,而且它如刺般扎在肉里,有时可以漠视,但是碰到它,又会疼痛不已。
啃老现象的出现源于现实的生活压力,虽然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哪个年代都有,并不仅仅局限于80后,但80后的压力并非来源于工作本身,其压力更多地来源于攀比和待遇方面的差别。80后由于赶上了放开就业,没能赶上以前的待遇。因此,在一个相同工作环境内,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大家的收入和升迁方面的机会差别很大,这便造成了80后的烦躁与压抑。
80后不包分配,全靠个人奋斗买房买车,那些靠国家分配工作和分配住房的50后、60后,如果也遭遇这样的现实,恐怕也很难吃得消。
在网上有一篇题为《悲哀:房子让80后成为垮掉的一代》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目前已有超过1000人的跟帖。帖子中称,“如果在20年前的今天,你问一个北大学子的抱负,他一定会回答你‘我将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终生’;如果你问10年前的北大学生,他会回答‘我将成立中国的微软公司,一定会超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若问今天的北大学子,他的抱负却转变成了尽早拥有自己在北京的房子,这样父母来京自己就不会太囧。”
帖子说,80后本是时代的幸运儿,但因为遭遇到了高房价,而显得生不逢时。“如果没有高房价,如果我们可以用3~5年的收入买套房,那么80后的生活将会轻松很多。但实际情况是,如今的大部分人不吃不喝需要大概15~20年的时间才能买套房。因为房子,我们害怕失业;因为房子,我们不敢创业;因为房子,我们被迫啃老;因为房子,我们不敢养育下一代。这就是作为我们社会栋梁80后们的真实写照。”
大部分的80后虽然工作积极肯干、肯学、吃苦耐劳,但不管怎样努力,我们的每一个善意总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辛勤的付出也有得不到回报和公正对待的时候,每一次努力也有被视而不见、得不到肯定和赏识的时候。对于社会的种种非议80后的我们只是淡然一笑,想当年50年代出生的,不也被别人预言是垮掉的一代吗?他们不是照样证明了自己?80后的一代抬起头、挺起腰,似乎最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