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6.境界影响着人的个性和行为

心智的力量 作者:包丰源


 

人的思想来自于境界、觉悟、情操等,就好像在“盲人摸象”中,看事物的角度、高度和全面性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掌握的程度,就是人的不同境界。

道一12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道一说:“我想成佛。”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怀让禅师:“我磨砖作镜子啊。”道一:“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怀让禅师:“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道一问道:“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道一沉默,没有回答。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如饮醍醐,通身舒畅。

在人类的进程中,不论是宗教还是民间,不论是东方的智慧还是西方的科学论证,都承认和探索着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方面如前面各章所陈述的,来自于一个人成长、教育与社会化进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取决于境界、觉悟、情操,就好像在“盲人摸象”中,有的人摸到象腿,认为大象是一根柱子,有的人摸到大象的身体,就认为大象是一堵墙,有的人摸到大象尾巴,则认为是条鞭子。对于体验者来说,这些都是来源于现实的反馈,并且这些都是正确和真实的。但是,那也是不完整的,是片面的,是局部的,只有那些能够看到大象全貌的人,才知道完整全面的大象是个什么样子。看事物的角度、高度和全面性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掌握的程度,也就是人的不同境界。

人的差异也就是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境界,会导致不同人在面对同样的事物和境遇时,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反应。比如同样是被动失业,有的人会牢骚满腹、抱怨愤恨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而有的人则将其视为重新选择工作的机会,斗志昂扬。面对同样的事物,人的不同境界将会导致行为结果的不同,从而造成生活与命运的迥异。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到,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北宋晏殊的《鹊踏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北宋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种境界可以理解为“明”,此境界为“会当凌绝顶”“望尽天涯路”,把握全局,明确自己所追寻的目标与方向,是最初的求学与立志之境。

第二种境界为“行”,此境界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为了实现远大目标理想应坚韧不拔、“衣带渐宽”,这也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种境界为“得”之境界,第一种境界与第二种境界都做好了,这第三种境界便功到自然成了。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思想会决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个性就是他思想的总和。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境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