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杜邦公式(2)

乱世华尔街 作者:渔阳


牛总一听恍然大悟,马上找来投行部负责人关西铁和资本市场部负责人柯户多,向他们布置了任务。在老关领导下,超盛猛做股票发行、公司并购等传统融资业务,这些都是靠人脉、靠人才,不需多少资本而油水丰厚的“微软模式”业务。在老柯指挥下,超盛大量承销债券,做市交易也红红火火,客户们你来我往,超盛风险不大却获利甚多,这也符合“微软模式”。

依靠传统投行和交易业务,超盛很风光了一阵子,但竞争越来越激烈,老关和老柯都抱怨市场趋于饱和,牛总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点,于是他又找来了猪哥靓。猪哥分析,超盛得从杜邦公式的第二项上想办法,提高资产周转率。在企业界,薄利多销的零售业是这种模式的典型。零售业的核心是让资产“转起来”,大量进货,大量出货,周期越短越好。不妨将这种依靠资产周转率提高ROE的方法称为“沃尔玛模式”。人们在生活中会注意到,商场里的服装一旦过季,通常会大幅减价,在美国更是如此。有经验的店员应该向顾客解释:本店正依照杜邦公式,努力提高资产周转率呢!

听完猪哥的分析,牛总豁然开朗。经研究,超盛决定进军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产品市场,牛总以重金从另一家投行挖角,聘请了业界大拿常达包和他的核心团队。在老常带领下,超盛大量购入普通住房贷款、次级贷款、商业楼宇贷款、垃圾债券、银行信贷、信用卡债、车贷等等,利用本公司资产负债平衡表(Balance Sheet)暂时“存货”(Warehousing),然后打包做成各式各样的资产担保证券(ABS)和担保债务凭证(CDO)卖给投资者。这一来,超盛变成了生产证券化、结构化产品的流水线,超盛的资产转起来了,ROE也上去了,只有一个小问题,常达包团队的产品不是全都好卖,特别是一些没有评级,或评级较低的债券,不容易找到买家。最后牛总拍板,为保证“流水线”不停工,超盛自己把这些卖不掉的打包债券买下来,让明星交易员钱聪聪管理,尽量对冲风险。牛总心想,反正房价一直涨,问题不大,说不定还能赚一笔。

超盛按“沃尔玛模式”做起了资产打包流水线的生意,ROE更上一层楼,达到了15%。此时整个华尔街都很火,尤其是那些对冲基金,个个年回报率百分之好几十。超盛交易员栾亚宝、孟哲来辞职自己开了对冲基金,专买超盛打包产品,都成了街上的大款,据说收入远远超过了牛总。董事会坐不住了,提高了牛总的指标:ROE争取20%,向对冲基金看齐!

牛总找军师猪哥靓商议,猪哥极富哲理地指出:想要对冲基金的回报,超盛就得成为对冲基金。对冲基金,特别是债券类基金最基本的盈利模式,就是用对冲控制风险,然后通过金融杠杆提高利润率。这种靠杜邦公式第三项“财务杠杆比率”提高ROE的方法,可称为“华尔街模式”。精通算术的猪哥举了个例子:某债券只有区区5%的年收益率,很不起眼,可是如果能用3%的年利率融资,自有资本1元,借款19元,用20倍杠杆,那么回报率就能达到惊人的43%,扣除工资奖金等各项支出,留给股东的ROE还能超过20%!何况20倍杠杆不算高,只能说才起步,人家美林、贝尔斯登都三十多倍呢!

牛总顿时明白了,马上拍板,按“华尔街模式”走,把负责自主投资和自营交易的郝大丹官升一级,让他招兵买马。连栾亚宝、孟哲来这样的混混都敢开对冲基金,超盛当然能做得更好!

在管理层支持下,郝大丹重拳出击,大量购进资产,扩大交易规模,超盛的杠杆比率很快达到了30倍。 靠着自主投资和自营交易的大笔利润,包括很多尚未兑现的纸上利润,超盛的ROE一举越过20%。年底到了,牛总率众头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好不快活!喽罗们也都分些散碎银子,在寒风中喝上两碗肉汤暖和暖和。只有负责投行部的关西铁略感失落:咱超盛这百年老店,响当当的华尔街“白鞋”投行,咋越来越像对冲基金了捏?!

(欲知超盛证券在金融危机中的命运,请看第10节中剧本第二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