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时常给朋友题字表示祝贺,题字的纸稀构地缝在一块绢帛上。之所以松缝,而不粘贴,是为了使受赠者有一块长期使用的绢帛,如果另有选择,可以把旧字移下来,把上新字。
中国人的节俭,在小零售商的交易中也有所反映,对他们来说,多小的东西也会引起注意。譬如,一个小零售商能够告诉你不同种类火柴每盒中的精确根数,他了解每盒火柴的微小赢利。
中国人的帐薄用过以后,就用来糊窗户,包氏灯笼,每一页都派以用场。
中国人为了坚持节俭,甚至不惜压缩日常必需的食品。他们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悖理之处,而是处之泰然。B?郾C?郾亨利(Henry)博士在《十字架与龙》(“The Cross and the Dranon”)一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三个轿夫抬着他走了五个小时,行程二十三英里,然后又走回广州,去吃为他们提供的早饭。吃早饭之前走了四十六英里,其中一半路程是负重的,而这仅仅是为了节省五分钱。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两名轿夫抬轿走了三十五英里,虽然从早晨六点起就没有吃过东西,也要空着肚子撑船回去,舍不得花三分钱买两在碗米饭吃。船搁浅了,第二天下午二点还没有到达广州。到这时,这些人已经二十七小时没有吃饭了,负重走了三十五英里,其中抬着亨利博士去广州走了十五英里以上,不光抬人,还得加上他行李的分量啊!
对于西方人来说,并非对中国人因节俭所获得的许多成果全都不满意,但是对于由此构成的纯朴天性,却不能赞许。在帝国的部分地区,特别是(说也奇怪)在北方,一年中有好几个月,男女孩子都像在伊甸园里那样,光着身子,一丝不挂,到处乱跑。这样做,对于他们来说,是为了舒服一些,然而首要的动机是为了节俭,为了省衣服。中国的独轮车大部分推起来吱吱嘎嘎作响,这是因为缺少润滑油的缘故,虽然上几滴油就可以使车子不响了,却从来没有上过,因为对于那些被称为“神经麻木”的人们来说,以为嘈杂声比油更便宜,宁愿嘎嘎响,也不上几滴油。
如果一个日本人侨居国外,特别约定的条件就是每天为他提供多少加仑的热水,以便他按照习惯洗热水澡。中国人也有他们的浴室,但是大部分中国人从来没有接近过,甚至实际上压根没有见过。一位中国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满身尘土,就用一把旧笤帚给孩子扫土,一位好奇的外国妇人说道:“你的孩子每天都洗吗”“每天都洗?!”中国妈妈惊怒地回答,“他生下来之后,还从来没洗过呢!”一般对于中国人来说,肥皂零售商即便把“比土便宜”的箴言,贴到橱窗上,也不会有什么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