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勤劳(1)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第三章  勤劳

勤劳意味着对任何工作都习以为性的勤勉———始终倾注全力。在当今世界,勤劳是最值得盛赞的美德之一,永无受到尊重。

一个民族的勤劳,大致说来包括三个方面:长度、广度和强度。换句话说,两方面表示范围,一方面表示张力。长度,是劳作的时间量。广度,指勤劳者的人数。张力,指“习以为性的勤勉”和在“始终倾注全力”的工作中所发挥的能量。这三个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最后的结论,当然,偶尔一游的旅行者和长期定居的侨民所获得的印象并不相同。然而无论是谁,无疑都深深感到了中国人的勤劳。初到中国的人,第一个印象就会是:这个民族在社会事务中正在履行约翰·击斯理(John Wesley)所说的格言———“全部投入,始终投入”。这是一个成功教会的守则。在中国,懒惰是不常见的。所有的人似乎都在做着什么。当然,纵令富人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也有一定数量。他们可以不做工作,也过着富裕的生活。然而,他们的生活也并非外国人表面看到的那样平庸。在中国,富人并不放弃工作,他们仍像贫穷时那样,对自己的事业投注同样的热情。

中国人自己分为学者、农民、工匠和商人。让我们分别看一看这些社会阶层,看他们是如何体现本民族勤劳美德的吧。

西方人很难同情中国的教育模式,其中许多弊病都不容忽视,而有一点却总引起人们的注意———是为了勤奋而勤奋,除了勤奋之外,什么报酬也没有。为有钱人购买学衔而敞开的店门,势必挫伤了所有学生的热情,但这并不是出售官职所造成的主要后果,人们仍然热中科举。各省都在抱怨,候补的人远远多于空缺。全部考场,从最低到最高的,都挤满了考生。竞争一个职位的考生常常超过一万人。试想一下每次考试中考生们所付出的心血,就会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勤奋留下鲜明印象了。《三字经》记述了苦学者的勤奋事迹: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把书拴在耕牛角上阅读。至今仍被中国各地成千上万进学者奉为楷模。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一进学就不再勤勉了,但是中国人并不把这类人当作学者,只有那些在狭窄而充满荆棘的路上奋斗不至、直至学业有成的人,才能获得学者的荣耀。除了中国,我们又能在什么地方看到爷爷、儿子、孙子共赴同一考场,经过多年不屈不找的努力,直到八十岁才赢得长久渴慕的荣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