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浑身阴冷,有许多怪鱼在身边滑去。
孤单,寂寞,在干枯无边的沙地,
罩在白热的天空下,我张嘴望着太阳喘气。
孤单,寂寞,跌落在鲜血弥漫的地狱,
我沉没在冤魂的嘶喊中,恐惧。⑧
……
也许,上面说的都是一些现象,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真正原因何在呢?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有的人说:他本人不是没有觉察和体会,他亦未尝不明了其中因果,但他就是不能冲破这个“罗网”。什么是这个“罗网”呢?我以为其中因素之一就是官方对他的重视,半个世纪以来,曹禺头上戴的“桂冠”实在太多了,什么院长、主席、领导……一个艺术家、作家,他的第一任务就是创作,他需要的是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否则就是对他的写作的干扰和破坏。
也有人说:从现象上看,曹禺主观上是竭力想顺从客观环境加于他的影响与制约,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客观环境对他所提出的种种要求。一个作家的创作,外之既不能符合客观环境的要求,内之又并不与自己的心灵相合洽,当然决不可能是成功之作。……许多老作家解放以后的成绩都不如解放以前,这并不只是曹禺一个人,不过在曹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而已。
还有人说:由于清规戒律太多,“左”的路线长期占有统治地位,造成文艺政策的失误,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老作家不适应新社会,又受“左”倾教条的束缚,因而写不出作品或写不出好作品,决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普遍现象,是时代现象。……当“左”倾思潮泛滥时,以他(曹禺老师——引者注)的身份、地位和处境无法去反潮流,同时,又不能心安理得地去随波逐流,因此,他就不能不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
一个是客观上官方的过于重视(不尊重文学创作规律的重视,或者说是只用其短而不用其长的重视);一个是主观上过于顺从、迁就于客观上的种种要求;还有一个是“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长期干扰和束缚;当然也有个人性格上的种种弱点,比如“好热闹”之类同样助长了被动局面长时间的形成和巩固,等等,等等,多种时代的、历史的、个人的、社会的错综复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