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不可或缺的历史交往(1)

老师曹禺的后半生 作者:梁秉堃


在叙述曹禺老师后半生的经历之前,似乎很有必要讲一讲他与周恩来、巴金和老舍三位良师益友的历史交往。这些对于了解曹禺老师的生活、思想、创作、学习等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不能代替的。

首先,讲讲周恩来。

记得,冰心先生曾经说过:“我所见过的和周恩来总理有过接触的人(不单是文艺界),无不感到总理对他和她,都是特别地关心和爱护。这并不奇怪,因为总理是中国亘古以来付与的‘爱’最多而且接受的‘爱’也最多的一位人物。”

大约,正由于如此,在1976年那个寒冷的早春之际,曹禺老师为自己失去一位半个多世纪的良师益友而肝肠搅刺、悲痛万分。他含着泪水深情地说:“周总理去了,我仿佛自己的部分生命也随之而逝。”

首先,他们是“老同学”。

北京人艺的同仁们都知道,周恩来总理在几十年里对于剧院无微不至的关怀、指导、帮助,是与曹禺老师分不开的。

在那些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里,周恩来总理到剧院看演出(他一共看了41个/次戏的演出)、看排练、参加晚会、出席座谈会,以至串走家属宿舍当中,总少不了由曹禺老师陪同,而周恩来总理又总是以“老同学”来亲切地称呼他。

有人问:你们果真是“老同学”吗?

曹禺老师会摇头说:“那是总理的谦虚,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南开中学先后不同时期的同学,而且先后不同时期在一个剧团里演过戏罢了。”

周恩来与中国话剧之间的渊源,倒是鲜为人知,很值得写上一笔的。

众所周知,话剧是一个舶来品,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天津则是早年中国话剧之乡,南开中学更是北方话剧的摇篮。早在二十世纪初期,也就是1909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以后的两年,南开中学的创办人、老校长张伯苓从欧美考察回来,就在校园内极力推广当时在欧美已经开始流行的话剧艺术。正是这样,1914年南开中学成立了最早的新剧(即话剧)业余演出团体——南开新剧团。

周恩来当时年仅16岁,正在南开中学读书,便已是南开新剧团的重要成员,他积极参加编新剧、演新剧,还担任了布景部副部长。同时,他更是一位新剧理论的倡导者,于1916年写的《吾校新剧观》一文中,倡导把新剧和“重整河山,复兴祖国”的大目标联系在一起,认为:“是知今日之中国,欲收语言文字统一普及之效,是非借通俗教育为之先不为功。而通俗教育最要之主旨,又在含极高之理论,施之有效之实事。若是者,其唯新剧乎!”他指出,新剧可以开民智、进民德,“施之以教,齐之以耻,生聚教训不十年,神州古国,或竟一跃到强国之林,亦意中事也”。这些进步的戏剧观念,对于多年以后参加新剧团的曹禺老师,依然影响不小,教益匪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