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北京人艺终身院长(2)

老师曹禺的后半生 作者:梁秉堃


这100个故事,也许算得上北京人艺的部分缩影。

我希望通过这本小册子,能够使广大观众和关心剧院的朋友们,更加了解和热爱北京人艺。

北京人艺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今天编出这样一本小册子来是个很有意义的纪念。

《北京人艺的故事》的序言,话不多,但是段段、句句、字字都是曹禺老师的肺腑之言,都流淌着他的真挚情感。他当了我们将近半个世纪的院长,他熟悉这里的每一个人,就连一位拉大幕的老工人,在退休的时候,他也要写上一幅墨宝相送:“广沛老友身体健康,感谢你多年的劳绩。”于是,杜广沛同志无比自豪地把题词挂在家里客厅的正面墙上,自己欣赏,也让客人欣赏,仿佛这是一生辛劳后得到的最好报答。

曹禺老师平时并不到剧院来上班,然而时时刻刻却都在挂记着北京人艺。真是不知道有多少次啊,只要我们一走进他的家门,他便忍不住地询问院里的各种情况——哪怕是刚刚去过剧院不久,询问起编剧、导演、演员和舞台美术工作人员的情况。有一年的秋天,曹禺老师正在上海写电影剧本《日出》,我和导演林兆华出差经过那里去看他,谈起剧院来,话就怎么也收不住了。我们几次要告辞都没有走成。就这样,从中午饭以后一直谈到夜幕降临的时分。这一切,正如他的夫人李玉茹大姐所说:“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候,只要和他谈起北京人艺,他总是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如数家珍地侃侃而谈;即使他生病住进医院里,剧院的朋友来看他时,哪怕他疲惫不堪,微闭的双眼也会突然睁开现出神采,顿时振奋不已,而朋友走后,他又一下子瘫软得一点点力气也没有了。”

曹禺老师曾经说过:

风雨一生难得过,

雷电齐来一闪无。

是的,曹禺老师住了整整八个春夏秋冬的北京医院,其中艰难地吃了七年的麦淀粉食疗饮食,在苦苦地与病魔争斗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突然雷电般地消失了,永远消失了。李玉茹大姐说:“他走得那么超然,那样安详,无牵无挂,无恐无惧,飘然而去。”但是,我知道,他是把北京人艺放在心底带走了,永远带走了,一刻也不会分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