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并非今而有之,古也有之。我们对“山寨”一词简单定义,就是模仿。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我们学语言就是模仿,人不是天生就能说话的,婴儿模仿成年人说话,慢慢就学会了一种语言。山寨行为在古代就有,比如本篇要谈的粉彩。
粉彩是中国陶瓷所有品种中出现最晚的一个品种,能够看出它的明显意图——它在模仿某一种东西,即模仿珐琅彩。按照今天大家能接受的文化概念讲,历史上它就是“山寨”。珐琅彩是外来文化,不是我们传统的文化。清代初期,珐琅彩被引入中国,首先是皇宫里的人喜欢,然后民间百姓也关注它。怎么能让珐琅彩这种名贵的东西到民间呢?粉彩就作了一个尝试。
粉彩,不是字面上的意思“粉粉嫩嫩的颜色”。它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加了粉,所以这个颜色看上去非常粉,非常柔和,让你很想去亲近它。中国人喜欢大红大绿,颜色之间是缺少过渡的;当西方文化传来,我们知道了颜色过渡的概念,粉彩就极好地表现了这种过渡。
粉彩在中国古代曾经拥有什么样的地位?我们知道,元代以前,中国陶瓷业遍及大江南北,到元代时,青花出现,并统领江山700年,唯一能向它发起挑战的就是粉彩。清初粉彩出现以后迅速普及,到了清代中晚期,粉彩已经可以从数量上与青花抗衡了。普及一定有能够普及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审美的趋向。我个人认为,中国人的审美有四个层次,最低层次叫做“艳俗”,它简单明晰,具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粉彩就因符合这个“艳俗”的审美而得以迅速普及。审美再往上的层次还有含蓄、矫情、病态,之前我们曾提到过。
以粉彩的质量而论,雍正时期的粉彩是最好的。这跟雍正皇帝的直接提倡有关系,也跟它模仿初期非常用心有极大关系。雍正皇帝与父亲康熙以及他儿子乾隆不同的是,雍正是中年登基,这个年纪的他对事物的判断更加完美。未成年人对事物的判断是有缺失的,不全面。到了青年的时候,虽然有了判断事物的完整能力,但由于经验不足,对事物的判断可能有失偏颇。雍正皇帝登基时已经45岁了,也就是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他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
粉彩当时叫“洋彩”。过去我们习惯把外来的东西前面加一个“洋”字。比如早年间常说的洋钉,其实就是铁钉,白铁的。我们在战国时就有很好的钉子了,是熟铁的,锈迹斑斑,而这种圆形的、很白的钉子是西方传给我们的,所以叫“洋钉”。还有煤油,也是西方人首先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输入中国后一度叫“洋油”,此外还有洋车、洋装、洋娃娃等。一般来说,“洋”字打头的名词都是从西洋传进来的,洋车则是从“东洋”日本人那儿传进来的。
很多叫“洋”的词语如今都已经改名换姓了,有的干脆就废弃掉,不复存在了。还有洋瓷盆,就是我们常说的搪瓷盆,很好用,就是不禁摔。搪瓷从某种意义上讲就跟珐琅有关。我们生活中很多改变是潜移默化的。100年来大量的“洋”字打头的名词消失,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我们社会的发展、商品的进步。如今即便再有新的东西进来,也不叫“洋什么”了,为什么?因为我们强大起来了,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