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别为抬高自己而贬损同事

用感情解决问题最有效 作者:李光彩


有这么一句神奇的妙语,它可以阻止人们的争辩,消除他人产生的恶意,从情感上引起他人的共鸣,从而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那么,你是否急切地想知道这一神奇的妙语是什么呢?

这句话就是:“如果我是你,也会和你的感觉一样。”

而事实上,有些人恰好与此相反,特别愿意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尤其对于强过自己的人,因心理极不平衡,于是通过贬损别人而抬高自己,从而得到一种阿Q式的平衡。

李先生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在单位混得并不好。因此他经常抱怨世态炎凉,责怪同事寡情。是真的世态炎凉、同事寡情吗?非也!原来是李先生自命不凡,每逢单位开会、年终考评,他都喋喋不休地贬损他人以此显示自己“卓越的才能”、“非凡的业绩”。因此,同事们都觉得李先生太过分了,太不像话了。于是大家都不买他的账,令他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显然,李先生人缘不好,其原因在于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纵观现实社会,像李先生这样的人为数不少。

有些人为了抬高自己、贬损他人,竟到了捏造事实的地步。尽管他所说的事实是捏造的,可也是有鼻子有眼的,颇能迷惑人。面对别人对这一捏造事实的指责,受害人有口难辩,无可奈何。例如,唐某与李某同去某地出差,去采购一种紧缺物资。但他们来到某地时,当地已无货供应,必须再等一个月才有货。于是,唐某与李某空手而归。可是在向领导汇报时,李某竟对领导说:“年轻人就是贪睡,那天早晨如果小唐早点起来,我们可能就买到货了。”

唐某说:“本来就没有货了啊,这与起早起迟有什么联系呢?”

领导连忙批评唐某说:“老李说得对啊!你应该接受,以后改正啊!”

唐某听了领导的批评只有无可奈何地叹气,还有什么可辩解的呢?不过从此以后,唐某对李某敬而远之了。领导再派他与李某一道出差,他都借故推辞。

有些人为了达到贬损他人的目的,将针眼大的事情说得比箩筐还大。某科研单位赵某应朋友之邀,给朋友帮了两次忙,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不巧让本单位的黄某知道了。于是在一次会议上,黄某说:“赵某受了金钱的诱惑,不好好做本职工作,竟去从事第二职业。这种做法是缺乏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的表现。”

赵某仅仅帮了朋友两次忙,黄某竟夸大成“从事第二职业”,并给戴上“受了金钱诱惑”的大帽子。而明白事实真相的同事都觉得他是一个爱贬低别人、诽谤别人的小人,对他避之唯恐不及。

还有一些人,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对比来贬损他人、抬高自己。一次,某省高教局成人教育处准备组织政治经济学统考。哲学老师田某从高教局同学处获得了这一信息,于是回校对任政治经济学课的许某说:“你们政治经济学要统考,你知道这个消息吗?”

许某说:“我现在还没有接到这一通知。”

在年终考评会上,田某说:“许老师教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统考一点也不关心,统考消息还是我告诉他的,我比他还着急,许老师太没责任感了。”这样一比,他似乎成为了一个责任感极强的人了,而别人倒是一点责任感都没有了。

还有一些人,含沙射影地贬低他人、抬高自己。舒某与兰某同在一科研所工作。舒某勤于笔耕,一年之中竟发表了20篇论文,而兰某仅发表了一篇论文。兰某心中很不服气,因而在年终考评会上自我评述说:“虽然我今年只写了一篇文章,但质量是很高的,绝不像有些写得多的粗制滥造的文章。”显然兰某这是在含沙射影地贬低舒某。

这些人不择手段地贬损他人、抬高自己,显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些人为了突出地显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往往喜欢找参照物,自以为通过贬损他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就能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导致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影响团结,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制造矛盾,甚至还可能因侵犯他人名誉权而引发民事官司。可以说,贬损他人抬高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