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老佛爷的漏算

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 作者:杨二十四


推敲乾隆的心理,可能觉得看戏这件事至少不算什么重大过失。投入重资,大兴戏剧,也自有一番道理。

在乾隆朝认为,以戏剧来宣讲忠臣孝子、精忠报国这些官方的主旋律,有利于统治。推崇戏剧,也是大清朝笼络汉族、稳固政权的国策。在乾隆本人看来,大兴戏剧是从政治思想的高度治国,是正经事。

那个时候,没有报纸、电影、电视、互联网,从贵族到贫民,最普及的娱乐方式只有剧场。名伶的影响力,集文、宣于一体,本身既是商品又是媒体,比大文人写本书的影响力要大多了。

清代茶园演戏图

要彻底笼络民小,做基层思想工作、学乾隆语录,都不解决问题。灌输式的洗脑作用有限,甚至会造成逆反情绪。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文化作品中渗透给老百姓,而当时的老百姓最认的也正是戏剧这种方式。

史料中记载清朝世象:“每演戏时,见有孝子悌弟,忠臣义士,激烈悲苦,流离患难,虽妇人牧竖,往往涕泗横流,不能自已。旁视左右,莫不皆然。此其动人最恳切,最神速,较之老生拥皋比,讲经义,老衲登上座,说佛法,功效更倍。”这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对戏剧效应的总结:“妇人牧竖,往往涕泗横流,不能自已。”看戏看得眼泪哗哗的,足见当时无论男女老幼、贵族草根,都对戏剧十分钟情。

在民间,戏剧对精神层面的影响力达到了变态的程度。有痴迷看戏失业的,也有少女跟戏子私奔的。据《三冈续识略》记载,康熙年间,一位看戏的兄弟太入戏了,“从众中跃出,登台,挟利刃直前刺秦桧,流血满地。”其实秦桧早死了好几百年了,所以这次死得肯定不是秦桧了。可怜扮演秦桧的伶人,就这样被当场刺死在舞台上。

用戏剧方式做宣传,对意识形态建设、维稳都有莫大的帮助。与普天下百姓同乐,也是统治阶层争取民心的政治手法。美国总统奥巴马时常要传递些自己是篮球迷的信息,这在政治上就是一种靠拢民意的姿态。以戏剧为主题的这次万寿大典,其实也是一种对民意的靠拢。

乾隆认为,借助这次万寿大典舞台大兴戏剧,是一场盛大的政治秀。自己娱乐了,还能借机治国,何乐而不为?况且财政上也是由地方在民间组织,羊毛出在羊身上,不会虚耗国力。

乾隆皇帝避暑山庄观戏图

怎样看这都是一件好事!不是么?但是,看一个观点是否成立,必须要从反方找证据。不然,正方的理由永远是连绵不绝的。

从反方角度看,这样共襄盛举,问题就多了。

了解组织戏班的支出就知道,仅在全国范围内海选、调演、组织高规格戏班进京这一项的直接花销,就是个无底洞。

史载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庆典活动由避暑山庄开幕式一直持续到八月二十日圆明园的闭幕式,历时四十余日。期间,戏台上换人不换台连续表演,随时伺候犯了戏瘾的老佛爷。弘历自己诗中描述:“不惟夹路笙歌沸,抑且蔽街楼阁罗。”这是说,在老北京城六十四点六八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集地搭临时戏台,没有死角,走到哪里就要看到哪里。这种人力物力的消耗可想而知。

除了这些装满北京城戏台的演员,还有众多随行人员拥堵在京城。此外,活动还造成了进京的人潮效应。全国各地男女老幼集体向京城移动,这相当于人为地制造了一次春运。京城的设施满负荷工作,这真是一次伤筋动骨的重大决策。

这件事的后续影响力,恐怕也是乾隆老佛爷没有估计到的。

皇上每年都长一岁,今年办了就成了先例,明年生日时不办,就会被舆论质疑乾隆盛世没有“保持增长”。同时在规格上,也从此有了比照,降格就会被民意怀疑是不是国力衰退了。这样的大典时不时搞一次,乾隆朝就算有金山银山也是吃不消的。

清代酒馆戏园子皇上八十岁了,每年的万寿大典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所以从这年开始,一直到乾隆晏驾,年年都要庆祝一下。这也是清朝的时运,老佛爷一口气又活了八年,最后又办了八次。大兴戏剧从此成了国家的主题,局面彻底失控了。

前任皇上办了,后任皇上就得遵祖例办。历朝历代最好的借口,就是遵“祖例”行事。进京献戏从此成了祖例。死了的皇上虽然是祖宗,但是活着管事的天子才是饭碗。所以在当朝的衮衮诸公口中,当今天子永远是“尧舜禹汤”,巴结活皇上的积极性要高得多。

所以,当今天子名义上可能盖不过乃祖,但实质规格上绝不能比过气皇帝低。这其中也不需要考量实际上当今皇帝的历史排名究竟怎样,“祖例”这种东西在吹捧中永远只涨不跌。祖例和国力,就像黄金和美金的关系一样,祖例一路飚涨,就意味着国力一路下跌。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这些。戏剧,这样一来就成了时尚风气。

中国这么大,皇帝一家人是国家的权力核心,但是军机、中堂、贝子、贝勒这些贵族家同样也是一家人。围绕着这些家族单位,也有一个个小权力核心。时尚这种东西,上行下效。这些权力集团在“时尚”上相互攀比,跟起风来不遗余力。家族戏班这种奢侈需求成了刚性需求,拔份的家族没有戏班会让人笑话。风气蔓延开,就成为了氏族家风。清故宫畅音阁戏台

这些人家的后代,从小在这种环境中熏大的,学的都是看戏听曲、吃喝玩乐的勾当。贵族出身、袭爵制度,又意味着将来承担这个国家责任的都是这些人。这就是清朝特有的群体,八旗贵族。 靠这些人,国家能长远发展吗?

盛世背景下,浮华腐朽、享乐意识早已在官宦世家逐渐滋长,在民间也暗流涌动。这时急需的,是及时用政策适当压制。可如今却反由最上层煽风点火、带头行乐,局面势必愈演愈烈。潘朵拉的盒子被打开了。

乾隆老佛爷一时贪图逸乐,给自己的人生点了一个小黑点。这个点也不幸成为了大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人的作风都有这个规律,美德总是难以坚持,恶习最容易成为习惯。

道光年间,清朝的国库差不多也见底了。道光皇帝自己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倡导着节俭的风气。但是为时已晚。这就好比财迷的地主老财窝头咸菜一辈子,其实只能委屈自己,根本挡不住儿女偷着大鱼大肉地败家。

清朝自太祖马上得天下,经过康乾励精图治,依然没有摆脱帝制王朝兴衰的怪圈。从此,清朝走入沉迷娱乐、奢靡成风的阶段,最终的衰亡也成了必然结果。宋、明两代,坏在玩器物亡国。到清朝,前朝弊病未除,之外却又加上大兴戏剧。

历史,就像羽毛在徐徐坠落,轻轻吹口气,就能改变它最终落地的方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