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走在艺术之路上

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 作者:杨二十四


元代以前的民间戏班子,通常还是由家庭成员组成。宋代周南《山房集》说:“市南有不逞者三人,女伴二人,莫知其为兄弟妻姒也,以谑丐钱。市人曰:是杂剧者。又曰:伶之类也。”这里记录的是一个伶人家庭戏班,一家五口,三男二女。

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中记录了一段松江“天生秀戏班”的事。这个戏班一次在州府衙门前的勾栏(作者按:勾栏就是演出场所,相当于戏院)演出,没想到戏院突然倒塌,压死了有四十二人之多。书中说“独歌儿天生秀全家不损一人”,剧场塌了,砸死的都是看戏的,这个幸运的戏班也是一家人。

伶人戏班在演出木偶戏

宋元两代的管理,索性把这种家族式的伶人身份作出硬性定位。规定凡伶人都隶属伶籍户口,身份世袭,子子孙孙都是伶人,不能改变出身。这样一来,一家人唱戏的情况就更加普遍了。

早期以家庭为单位的戏班,规模设定在五六人。杂剧《蓝采和》里记载 ,该剧角色有“蓝采和(正末)、蓝之妻喜千金(正旦)、蓝之子小采和(俫儿)、蓝之儿媳蓝山景(外旦)、蓝的姑舅兄弟王把色(净)、两姨兄弟李簿头(净)。” 这里是说,演绎《蓝采和》这出戏一家六口人就可以了。

这种户籍管理为伶人定了“类”,“伶之类”,之外还顺便为他们定了“等”。不在“士农工商”四民之内,他们分配到了一个额外的等级,是等而下的贱民。

古代人的等级,“士农工商”,表面上看挺残酷,其实是一套按社会贡献度排序的价值体系。当时人们认为伶人本来就是乞丐出身,而且他们的演艺产品也不是社会必需品,所以在进行等级排序时,自然将他们当作依附于其他社会分工人群的群体。毕竟,不看戏能活,不吃饭能活吗?

同时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戏班生涯是要四处漂泊的。观众久看一个戏班就看腻了,所以他们要时时换场到其他地方营生。这就导致他们不能持续定居在一个地方,为那里的生产建设做贡献。人离乡贱,所有伶人的人生,都注定了要背井离乡去流浪。

这些特征,注定了他们流民、贱民的宿命,而世袭伶籍制又让他们永远无法翻身。

戏班子演出皮影戏

戏班为了吃饭,常年地四处奔波,伶人不断辗转到另外的地方谋生。唱戏的道具、行头也不断增加,从一开始步行肩挑,发展到坐大篷车。伶人们,就是这个国家中的流浪者。有一本书叫《宦门子弟错立身》这样描写戏班,“奈担儿难担生受,更驴儿不肯快走”。挑担子挑得好辛苦,连驴子都累得走不快了。这是伶人奔走天涯的真实写照。

到元杂剧兴盛以后,戏班规模开始壮大,增加到了十几人。同场台前演戏的人数一般不超过五人,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三类,十几个演员配合才可以演一台戏。

这样,一家人就不够用了。于是戏班子开始社会化,面向社会招聘人员。这时,戏班经历了漫长的专业技能积累阶段,已经要求从业人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职业培训才能上岗,所以招聘时最好选择小孩子,从娃娃抓起。

招聘本来是一件促进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的好事。但是在那个年头,戏班招聘却使用了一种残酷的合同制度:签卖身契,买卖人口。

就这样,每到历史上青黄不接的时代,生活不下去的人,从此又增加了一种卖儿卖女渠道。在戏班这边,有了家族以外的人参与业务,这象征着梨园行实现了由家族小作坊到社会化的量变,成为了一种“行业”。

戏班的社会化,确实增加了就业岗位。反过来,大批从业的新鲜血液又促进了戏剧行业的发展。到清朝中期时,民间戏班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演出技艺纯熟,深受老百姓的热爱。朝廷为迎合民意,也鼓励戏剧发展,戏班子受到追捧。民间伶人虽然社会地位上没有改观,但是收入开始稳定。

卑贱的社会地位,不会让这个行业消亡。为了吃饭,为了生存,有时什么都可以牺牲。不吃饭据说七天就会死,所以相比之下,尊严、社会地位这些虚名反而都不是当务之急。

只要抛弃了尊严,吃饭问题还是有办法解决的,而那时的社会也确实提供了一些途径。比如做太监,无论怎样看都算一份清闲的工作,往最差里说也只是轻体力劳动者而已。但收入稳定,并且职业发展也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只是,迈出断去烦恼根的一步,有生命危险,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这样一对比,做伶人就看出了优势,至少眼前没有生命危险,也不需要断子绝孙,而且同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所以,对穷人来说,伶人这个职业比起太监来更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因此在底层社会,梨园行甚至成了热门行业。

古代梨园会所

在盛世,大家吃饱喝足后乐于追捧戏剧,梨园行收入稳定不在话下。就算不幸活在不好的年头了,由于社会底层生存压力加大,候选人才选拔的基数也越大,从艺术精进的角度讲,梨园行反而越兴盛、越发展。

历史总是在起起伏伏中循环。经过无数个或兴盛或衰落的历史更迭过程,梨园行从业规模暴增,业务水平提高,行业组织结构也趋于完美。通过一代代行业首领的努力,梨园行形成了一整套严苛的行规。在职业规范中,也细化了按劳分配、按劳取酬等等经营原则。这不但为从业者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而且开始为从业者规划出了光明的职业前途,戏班由量变完成了质变。

发展到这里,梨园行算彻底成熟了。伶人指着唱戏养家活口、吃炸糕买棉帽子。一旦受欢迎,扬名了,就能锦衣玉食、享受香车美女。如果大红大紫了,天下闻名,则可金玉满堂,不让一方富豪。

与物质上的满足相比,才智积累已经为梨园行注入了精神元素。经过数代的才智积累,戏剧从业者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全新的境界。这时的梨园行已经是专业性很强的队伍,要取得从业资格已不再是容易的事。这种资格的取得不仅需要艰辛的努力和付出,而且需要可遇不可求的天赋。最重要的是,要有对舞台表演的精神追求。

为吃饭做事,这只是求生存的本能;为发财做事,这算欲望;但为了精神追求做事,这就是理想了,是另外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也许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了不起,但他们确实正走在一条艺术之路上。

清末民国时人穆辰公所作《伶史》里描述:“戏之为道,小道也。然而,其时精,其法密,其趣永,其格严。非质美不能为,非学力深,不能至,非临场多,不能熟,非揣摩细,不能工。”这是说,梨园行虽不是治国大道,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歪瓜劣枣缺心眼还是放弃算了,与律师、医生一样,唱戏属于精英行业。

中国历史中,每个“行业”的形成都有故事。许多时代才俊,都把心血投入到创业过程中,用无数次这种投入完成历史累加,才能缔造一个具备市场经济职能的“行业”。世人都道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但实际上从北宋中期开始,一直到民国初这段时间,每年的财政收入中,仅百分之三十来自农业税,其余百分之七十或直接、或间接的,全靠“行业”组成的城市工商业支撑。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巅峰期,有占全球经济总量百分之八十的GDP规模。这么庞大的经济总量正是由以“行业”为单位的组合构成的,并且历千百年兴盛不衰。行业,就是封建帝制的产业核心。

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的经济,由金融业、重工业、零售业、高科技、娱乐业等现代产业组成。看似很了不起,其实GDP总量只占全球经济的百分之十左右。

所以历史上的中国,通过这些由小手工业、小工商业、个体户等组合成的行业,构成了中华文明圈的核心竞争力。梨园行也忝为一员。

梨园行发展到清中期,已经由演艺乞食的行为发展成有社会职能的产业。并且,在众多的行业中,梨园行的产业规模堪称是中华帝国的产业支柱。如果在当时搞一个排行榜,梨园产业的规模完全可能排在TOP10。

梨园行的规模之大,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在清中叶,每年出口欧洲的贸易总额是白银三百六十四万两。文献记载,当时一个扬州地方戏班排演一出《桃花扇》费银十六万两,一出《长生殿》要投入白银四十余万两。用全国每年的出口总额给一个戏班排戏,排不了几出。

一千两白银,六十二斤半,排演一出戏要用几十吨白银。按全球经济规模算,那时的一个戏班在投资大手笔方面堪比今天的几十个好莱坞。以清中期的综合国力核算,如果把今天的美国百老汇搬到当时的中国,也就是一个草台班子的规模。

至此可以下一个结论,当年那些要饭精英,确实成了专业精英。要饭,一不小心就要成了专业精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