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班进京驻地就在八大胡同,清末民国的伶人也没有离开过八大胡同。如今的人知道八大胡同都是通过说相声的了解的,其实他们不懂历史。这里不仅是妓院的聚集地,其首先的标识是梨园行的大本营。
道光八年清朝人作的《金台残泪记》中记载了八大胡同的情况,“每当华月照天,银筝拥夜,家有愁春,巷无闲火,门外青骢呜咽,正城头画角将阑矣。当有倦客清晨经过此地,但闻莺千燕万,学语东风不觉,泪随清歌并落。嗟乎!是亦销魂之桥,迷香之洞耶?”
莺莺燕燕的所在,“销魂之桥,迷香之洞”,与这些人为伍,程长庚迷惘了。他隐隐觉得不妥,但他安慰自己,伶人跟这些莺莺燕燕不一样。伶人是卖艺的,是凭本事吃饭。
但是他后来发现,每当开戏之前,一些唱戏不怎么红的男旦,都会扮好戏装站立台口,供台下品评。一些神态猥亵的人,相顾调笑,指指点点。师兄们眉眼传情,有时还会直接下台跟这些人打情骂俏。散戏之后,也有师兄就坐着来客的豪华马车,不知去向了。
开始大家见他年纪小有所隐晦,后来就告诉他这是戏园子“站台”的生意,那些师兄们随着客人去他处“销魂”去了。这是伶人的另一门生计,以充当“像姑”为主业,唱戏反而是副业,或者只是招揽生意的手段。所谓“像姑”就是由年轻的男性伶人充当的男妓,提供的服务跟娼妓完全相同。
当时的情形记录在《梦华琐簿》中,“戏园分楼上、楼下。楼上最近临戏台者,左右各以屏风隔为三四间,曰官座,豪客所聚集也。官座以下场门第二座为最贵……”
叫条子在清末民国的京城文人士大夫圈子中,声色需求很强烈。但当局道貌岸然的公开规定是禁止官员涉迹花丛的。有变通者,就以“像姑”代替。嫖妓女违法,嫖男妓合法,以法理做道德标准,想出这个变通主意的人一定是个天才的律师。
“像姑”据考证就是“相公”。由于“相公”是仕宦的称谓,为有所区别,改称为“像姑”,至少在口头上,“仕宦”还维持着道貌岸然的道德观。
起初,在文人士大夫眼中,“像姑”只是文酒之欢,招待客人调笑助兴的风流节目,未必真个销魂。与断袖伧奴不同,参与者都认为“像姑”无伤大雅。很多明清才子,比如王文简公、钱牧斋、龚芝麓、吴梅村这些人,都是此道爱好者,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士大夫风气。
无伤大雅的前提其实是没有“真个销魂”,不食马干当然就无伤大雅了,意淫。
但是就有些浮浪子弟,伤了大雅,动了真格的。“像姑”从业者都是跟着市场感觉走,有需要就可以提供服务。堕落到后来,无伤大雅的也就有口难辩了,只好退出,有伤大雅的就占领了市场。
伶人充当男妓的风气盛行,始于当初的徽班进京。戏班来到京城,主要驻扎在八大胡同中的韩家潭、百顺胡同一带。此后四喜、春台等戏班相继来京,又驻扎在八大胡同之百顺胡同、陕西巷和李铁拐斜街。随后的进京伶人,都在八大胡同聚集。旧京城有句俗语:“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娼”和“优”差不多就是同行,所以娼优为伍,比邻而居,在时人看来再正常不过了。
徽班进京带动了大批伶人进京淘金,正经的演艺市场虽大,但竞争激烈。靠唱戏能唱出来大红大紫的,凤毛麟角。一些伶人没有背景,北漂到京城,人地两生,或迫于生活走投无路,或利欲熏心,就自甘堕落从事了这些“像姑”、“堂子”的勾当。
伶人自幼选材重视外貌,加上饰演女性角色经过专门训练。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培养童年伶人需“以淡肉汁盥面,饮以蛋清汤,肴馔亦极醲粹,夜则敷药遍体,惟留手足不涂,云泄火毒。三四月后,婉娈如好女,回眸一顾,百媚横生。”肉汁洗脸,吃蛋清,全身敷药。经过这样的培养,个个活色生香。这样,有姿色的伶人,就成了浮浪子弟追逐的目标。伶人充当“像姑”,也成了传统。
程长庚学艺的这个时代,正是伶人充当“像姑”的高峰期。当时“像姑”主要是以两种方式经营,一种是前文说的在戏园子“站台”,供客人消遣,相熟的还可以写张条子约去指定地点相会,就是所谓的“叫条子”。另一种有自己的私人公寓,集中一批“像姑”,这种地方就是所谓的“相公堂子”。
《清稗类钞》中详细记录了这种相公堂子,“伶人所居曰下处,悬牌于门曰某某堂,并悬一灯。客入其门,门房之仆起而侍立,有所问,垂手低声,厥状至谨。”标明某某堂,并挂一盏灯就算营业了。
伶人在这里,实际上是被一分为二。以表演技艺为生计的虽然是正途,但是以副业维生的也不在少数。世人的观点,好以极端为谈资,所有伶人也就一并遭人轻贱。
程长庚塑像当程长庚逐渐了解了这个行业一切时,心中的震撼是强烈的。奈何已不幸堕入伶籍,今后的人生道路应该怎样选择呢。程长庚很快做出一个决定,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够破罐破摔,读书人从贱业也要走正途。出于对男旦的抵触,他选择主攻当时伶人不太重视的老生行当。
程长庚立志本分守节,要走一条清白的从艺道路,并对伶人的陋习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悲愤情绪。一方面怒其不争,另一方面又物伤其类。有朝一日,他能改变这种状况么?
洁身自好以外,推动伶人摒弃陋习,也成为程长庚的一个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