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饭吃的日子,还是好混的。转眼间在戏班学了六年,眼看就像模像样地学成了。但是,毕业会是失业么?
程长庚又面临着生活的新考验。
等着他的是两种发展轨迹,一种是跑龙套维生,从基层做起。一直这样翻跟头、喝粥地循环下去,将来有可能逐渐在演技上出彩,分配到配角,改善一些生活,挂上三牌、二牌,存些钱就能成家立室。一旦赶上机缘也有可能走红,挂了头牌就丰衣足食了。
另一种,有人提携帮扶他,很快地作为主演上台,一旦受到欢迎就红了,立刻站在一个更高的台阶上等待大红大紫的机会。
第二种可能性看来起点更高,不过初次上台的成败很关键,而且需要有人给机会。程长头牌二牌三牌庚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挥了作用,机会很快就来了,有前辈提携他上台演出。
学了唱戏,就马上有表演机会,当然是好事。但是,接下来的遭遇,才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良好的天赋和完美的人际关系,让他从学戏开始到目前为止都是一路坦途。上台之前他也充满自信,认为理所当然地会受欢迎。
但他低估了上台演戏这件事的严肃性,又高估了伶人根本没有的尊严。北京观众不是容易伺候的,也是不给面子的。程长庚上去唱了小半段,就遇到了伶人最怕的“倒好”。而且遇到了最糟的情况,被扔鞋。如果只扔了一只鞋或许还能圆场,但是茶壶、茶碗、香蕉皮、铜板紧接着都扔上台了,演出只好中断。首次献演,就这样彻底演砸了,砸得很彻底,被轰下台。
很多后来的大表演艺术家都是“挑帘红”,就是首演一炮打响成名,程长庚却没这种幸运。凭心而论,程长庚这时的艺术水平还嫌稚嫩,被扔鞋也是在情理之中。前辈提携或许是出于好意,却有些揠苗助长。曾经有在舞台被轰下来经历的艺人讲,被轰下台的挫败感,常常几年也缓不过来。
其实呢,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一种前进。
要是程长庚从此万念俱灰了,中国就没有京剧了。他虽然停止了演出,但是却进行了一次人生中重要的反思。他首先确认,从被提携扶持的大环境看,“秉家训”的大方向是没错的。但是,会做人不等于会作艺。
人生走到目前,程长庚完全是被饿怕了。之前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吃饭。为了吃饭而屈服,这样太没追求了。既然已经做了伶人,不如做最红的。混碗饭吃,没意思。今后,要立志,不是为吃饭而活着,而要为活着而吃饭。
部分史料中记,“程长庚乃曰:逐鹿中原,匹夫可得,吾其入关而王乎。”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头了,囧。不过,程长庚由此立志在演艺道路上发展倒是可信的。要红起来,第一要务,就是抓业务。之后史料又有记载,程长庚随后果然“键户室中,三年不声”。“键户”,就是闭关苦练的意思,三年没有重新登台。
由于这次挫折,程长庚非常厌恶戏园子观众的起哄,哪怕是喝彩,他也觉得这是一种对人格的践踏,在后来,禁止戏园子观众起哄成了他的第二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