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有留学生(22)

家有留学生 作者:张松林


 

最有特色的是,他们每年都会撰写一份图文并茂的“家庭报告”,而且年年不断,特别有意义。他们同时也会把“家庭报告”发给他们值得发送的朋友们,让朋友们知道他们的近况,这是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

在征得老赵夫妻同意后,我把他们最近一年的“家庭报告”翻译出来附在书后,请读者们欣赏。

据我所知,老赵夫妻也有自己的烦恼,其中一个就是以后的安排。岁数越来越大了,都会有个归根情结,这并不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但是他们面临两难,两个美国生、美国长的孩子已经难以回到中国寻求发展,而老赵夫妻这么多年来,既未入籍也未入教,回国探亲的频率越来越高,在无奈中消磨着岁月。

一次,我们的车到了保养的时间,开到一家香港人经营的小维修厂,遇到一位国内的留学生,姓瞿,这个姓有点偏,反而记住了。

瞿先生到美国转眼15年了,他说:“我失去了一切!”

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分到一个省级厅(局)单位工作,后来出国了。然而,15年中他都没有回过一次国和家,签证早已过期,成了“黑户”,不知为什么学业也废了,在小维修厂中打着最底层、最没有保障、收入最低的黑工。

“为什么不回国呢?”他摇摇头,我们没好再问。每一个留学生都有太多的为人知、为人不知的故事和往事。

有时候,中国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传统意识和文化很桎梧人,让一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一如俗愿的人们,失去了落叶归根的勇气和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人也应该逐步改变对留学生价值评判的观念,以更平和、更客观的心态看待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就是一个平台,适应了就进行下去,不习惯就及时回国,另作选择说不定就会别有洞天。

其实,在留学期间我们遇到了许多处在不上不下、境地非常尴尬的留学生们。他们岁数慢慢大了,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却没有着落,一年一年的靠读书维持生计,书越念越多,工作越来越不好找。

我认识一个留学生,当他读完第三个博士学位时,发出了350份求职简历,都石沉大海了,陷入了一个怪圈,不读书,待不下去,学位越多,越没有人敢用你、会用你。

再留下去,成了“鸡肋”,回国去又有种种障碍,再加上自己也心有不甘。

什么时候让孩子出国留学最合适——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分三个时间段来分析:

18岁前出国留学——小小留学生。

优势:语言适应快,两三年一过,基本上能脱离语言障碍,文化进入、熟悉也快,上大学后容易真正意义上(比其他年龄段)融入美国社会。而且,以中国孩子的学习方式,往往在高中毕业后能比较顺利地考上美国一流的大学,“常春藤”学校都是有可能的。

不足:孩子太小,心智不够成熟,容易出现极端情况,两极分化经常是非此即彼的结果。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似乎女孩比男孩更具备适应性。但几乎都是父母在替孩子做决策,父母加上了更多的个人感受和意愿,有时未必是当事人——孩子的选择。即便是表面上征得了孩子的认可,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准确判断,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尚不具备这种复杂且关系长远的抉择能力。况且,父母随便一段美妙的愿景描述,都会让孩子心驰神往,而且,做出这种安排的父母,常常还是对国外留学知之甚少的,只有一种美好的希望。

如果有父母跟着情况又会不同,如同我前面举过的例子。但我也见过责任心“太强”的父母,尤其是母亲,直到孩子走进大学讲堂了,仍然恋恋不舍地继续服务。关爱太多,我们说是“母爱泛滥”,结果孩子又进入了新的误区,不利于孩子独立,这往往正是中外孩子的区别。

国内大学毕业,到国外寻求新的学习领域,年龄多大于22岁。

优势:这个时候选择留学,无论是受什么影响,或什么原因为主做出的选择,基本上是孩子自己为主判断的结果,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到了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应该也明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心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