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对其著作的搜集较为完备。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则以丁文江、赵丰编订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最为丰富。
口述:梁思礼(梁启超之子)
早年跟康南海的一番谈话,让父亲眼界大开,觉得不能再读那些古书了……
父亲从小在家乡就被誉为“神童”,他很小就中了秀才,然后又中了举。之后他到了万木草堂,碰到了康南海(康有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在万木草堂,他跟康南海一番谈话之后,眼界大为开阔,知道了世界上的许多事,觉得不能再读那些古书了。从此之后,近代史上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里面,都闪现着“康梁”的身影。
“公车上书”是父亲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也是近代学生运动的开端。父亲25岁的时候,“戊戌变法”开始了。在“戊戌变法”中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光绪皇帝接见父亲,但是却没有办法听懂父亲的广东话,而父亲又不会说普通话,所以只给他封了一个六品的小官。但是父亲却私下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舆论上,他在《清议报》、《时务报》上撰文鼓吹变法,由于他“笔端常带感情”,文章很能感染人,所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后,父亲逃亡日本,在那里待了十几年。在开头那几年,他学习日文,看了许多当时日本翻译的欧洲的那些文章,思考了许多问题。后来他又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报》,把国外的一些事情和观念写成文章,在开启民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对于当时和后世的人们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曾经谈到过父亲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周恩来总理,曾经亲口对我说起过在南开听父亲演讲的情况。
我跟父亲的关系是他非常爱我,我也非常爱他……
父亲的子女一共有九个,我是他最小的儿子。他最喜欢的孩子是我的大姐梁思顺,其次就是我了。父亲对我的喜爱,除了老年得子的原因外,还因为我出生后不久,我的第一个妈妈(李夫人)就得了乳腺癌去世了,我的几个哥哥姐姐又都出国去学习了,包括他喜欢的“大宝贝”梁思顺和“小宝贝”梁思庄。那一段时间,父亲很悲伤,也很空虚。我出生之后,他把对其他子女的爱全部都倾注在了我的身上。从我出生到他去世,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给了我太多的爱。
有时候他给在国外的孩子们写信,经常会提到我。这些信你都可以在他的年谱长编里看到。我跟父亲的关系是他非常爱我,我也非常爱他。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对于他的书房“饮冰室”印象非常深,后来天津有关方面修复“饮冰室”的时候,多次找到我,然后根据我的记忆进行修复。
父亲晚年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政治,在我出生前后,他已经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担任导师了,所以我一两岁的时候跟父亲和我的母亲(王夫人)一起住在清华园。那时我们有时住在北京,有时住在天津(那里是父亲常住的地方)。我现在还记得在北京的时候,父亲带我一起到起士林去吃西餐,坐车回到清华园,还带着一个大大的蛋糕。
“饮冰室”是父亲写作的地方,那个地方所有孩子都不让去
在天津,我们有两处房子,一处是我们家里人住的,另外一处是父亲的书房“饮冰室”。当时我们家有很多孩子,亲戚朋友的孩子们也经常到我们家玩,至今我还很怀念那种大家庭的氛围。“饮冰室”是父亲写作的地方,为了不打扰他的写作,所有孩子都不能到那里去。如果他允许你到那里去,简直是很大的奖励。当然我是经常受奖励的,有时候他写作累了,常常把我抱到椅子上面,把着我的手以我的名义给大姐写信。他管我叫“老白鼻”,我则管大姐叫“亲家”。这里的“亲家”不是儿女亲家,是“干亲家”,因为我大姐的许多孩子年龄都比我大,但是他们都是我的干儿子和干女儿,这也是父亲给我们规定的,借此来增加整个家庭的幽默氛围。包括我的名字“老白鼻”,其实是“老baby”的音译。
当时他书房里面的大书柜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书柜上面摆满了线装书,他收集的许多珍本奇本,都汇集在那里。那时我只有三四岁,兴趣当然不在这些线装书上。让我感兴趣的,是他在国外的时候买的一盒一盒的明信片,都放在柜子下面。我去他的书房之后,总是拿着那些明信片翻来翻去,就像看小人书一样,他有时也在一边给我讲解。这样,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欧洲的文艺复兴、知道了达·芬奇、知道了米开朗琪罗。总的来说,童年的家庭气氛对于我一生的影响都非常大。
有一段时间父亲曾经寄希望于袁世凯,但是那一段时间他也很矛盾
现在的人们评价父亲,大都会说到他的“一生多变”。怎么评价父亲这个“一生多变”,我觉得,要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与时俱进”。时代变了,所以他才“不惜以今日之我战昨日之我”。最初他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起参与“百日维新”,一起保皇,后来又分道扬镳;他对袁世凯的态度,也经历了“仇袁”、“和袁”、“倒袁”三个阶段;这样的事情在他的一生中太多了。我觉得父亲的一生应该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一生,为了探索民族富强的道理,虽然走过弯路,但是目标却始终不变。他一生的著书立说和参与政治,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目标。
有一段时间父亲曾经寄希望于袁世凯,但是那一段时间他是很矛盾的。他曾经有过成立国会、实行三权分立、议会制等一系列想法,并希望能通过袁世凯来实现这些想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书生,想法虽然好,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办法实现。尤其是后来袁世凯称帝,父亲只能又站出来冒着很多风险坚决反对袁世凯。后来他在天津策划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活动,他的好学生蔡锷在那次活动之后就去世了。父亲非常喜欢,和敬重蔡锷。在我的记忆中,饮冰室里只挂有一张大照片,就是蔡锷的。修复后的饮冰室也是如此,只挂有蔡锷的一张照片。蔡锷去世的时候,父亲是北平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为了纪念蔡锷,父亲在北平图书馆的旁边建立了松坡图书馆。父亲去世之后,他的一些书桌、文房四宝以及很多收藏的书籍,都根据他的遗愿捐给了松坡图书馆和北平图书馆。
后来父亲终于绝意于政治,决心退出政治,专心搞他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