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里讲国学:大众子学(2)

李里讲国学:大众子学 作者:李里


 

凡是圣人都是至情至性的,他们有充沛的感情,也有深邃的理智,孔子恰恰做到了情感与理智的和谐统一。孔子说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高尚的贤人、伟大的圣人,其根本就是要做到情与理的和谐。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只讲道理,只有原则性,就会显得很古板,不可爱,我们一般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人。如果一个人感情用事,什么都凭感情办事,不讲原则,那么往往什么都办不好。所以说圣人所要做的事,就是要把情与理调到和谐。那么如何才能调到和谐呢?

《论语·尧曰》篇中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说的话,就不能真正了解他人。关键是知命,知命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什么是知命呢?儒家所说的命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个人所不能够掌握、不能控制的因素。比如你能不能够控制你什么时候出生呢?你说你想生在大唐王朝,偏把你生在清朝末年,你能决定得了吗?你能决定你出生在什么地方吗?你想生在美国,偏把你生在埃塞俄比亚,你同样是无法掌控的。可是不同的时间、地域却决定了人的不同的命运。城市人和乡下人、美国人和阿富汗人,盛唐时代的人和清朝末年的人,他们的命运差别多大呀!

时间地点你决定不了,父母亲你也决定不了。你想生在王侯将相之家,偏把你生在丐帮;你想生在书香门第,偏把你生在屠夫家……这些都是你决定不了的。可是家庭要决定你,父母亲要决定你。是什么父亲就是什么父亲,是什么母亲就是什么母亲,这是改变不了的。同样,兄弟姊妹也是你改变不了的。人所不能决定的因素,反过来要决定和影响我们个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命”。

那么知命是什么意思呢?知命不等于认命,知命是尽人事听天命。所谓尽人事就是说尽到人所能够尽到的努力,最后结果交给天来决定。比如说你爱上了一个女孩子,可是你从来不向她表白,她一点儿也不知道你是如此喜欢她,最后这个女孩子嫁给别人了,那么这就是没有尽人事。如果你爱上这个女孩子,又不断地去追求她,使尽了方法表达你对她的爱意,最后这个女孩子还是嫁给别人了,那么这就是天命。天命是人所不能控制的力量,我们就要听从它、顺从它。所以不尽人事就无法知天命,要尽了人事才能知天命。人做到了尽人事,就能无悔,做到了听天命,就能无怨。一个人做到了无怨无悔,心情自然就坦然平和了。人只有将自己的心安了,也才能和别人相处得好。

在孔子的思想中,还有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忠恕。在《论语·里仁》篇里,孔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的。孔子走了之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宋朝大儒朱熹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来解释孔子的忠恕思想,可谓一语中的。

竭尽自己的全力就叫忠。每个人都竭尽自己的全力,尽到自己的本分,有了忠的精神,那么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都可以做得很好。做老师的,竭尽全力地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这就是做老师的忠;当学生的,竭尽全力地学习钻研,就是做学生的忠;做领导的,竭尽全力地管理好单位,就是做领导的忠;做职员的,竭尽全力地为单位服务,就是做职员的忠;做医生的,竭尽全力地为病人看病,就是做医生的忠;做丈夫的,竭尽全力地爱护妻子和儿女,照顾家庭,就是做丈夫的忠;做妻子的,竭尽全力地相夫教子,就是做妻子的忠,人人都可以尽忠。人人都尽忠的时候,这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叫恕。恕就是宽恕,事事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如果事事都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来考虑,就会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没什么能合自己的心意,只会抱怨发牢骚。而有了宽恕的态度,就什么都能够包容,就具有博大的胸怀。所以梁漱溟先生说:人生的最好处置方法就是谦虚与宽容。人与人之间融洽地相处,就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

中国人还把恕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哲学层面来讲,认为真正的恕不是饶恕,因为一个人的忍耐总是有限的,你可以容忍一时不可忍之事,但终究会忍无可忍,那时反弹出来的力量更大。所以真正的恕是《中庸》中讲的“赞天地之化育”,就是对天地孕化万物精神的赞美。天地生养万物,兼收并蓄,既有美丽的仙鹤,也有丑陋的癞蛤蟆;既有雄健的狮子,也有卑琐的老鼠;既有空灵的蜻蜓,也有恶心的蛆虫;既有娇柔的鲜花,也有长刺的仙人掌。所以天地之间是美丑并存,善恶同在的。老天生养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没有蛆就没有苍蝇,没有苍蝇就无法分解腐烂的物质;没有癞蛤蟆,蚊子则会猖狂;没有豺狼虎豹,草食动物就会泛滥;草食动物泛滥则草木遭殃。故而天地间的一切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制约以达到万物的平衡。这就是天地的化育之德。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对于万物都会有赞美之心,不会憎这样恶那样。

用此眼光再来看人间的一切,也就不会再怨怒愤恨了。人间同样是善恶并存、美丑同在的。没有坏蛋,哪能印证出你是“好蛋”呢?没有小人,哪里知道你是君子呢?而且君子怕小人,小人怕恶人,恶人怕君子,各种人的存在都是有他的意义和价值的。所以真正圣明的君王往往是忠臣也要用,奸臣也要用,善人要用,恶人也要用,使他们相互制约,以求得天下的平衡。《大学》里讲的“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平衡。明白了这层道理,对各种人都会赞美,不需忍耐,更不会怨恨了。

比如你们同寝室住了一个人,这个人不爱干净,又脏又臭,几个月不洗澡,盖的被子上都是厚厚一层油,衣服穿几个星期也不洗。这套衣服实在太脏了,又将几周前换下的脏衣服拿出来穿。你恨不得把他的东西都扔到楼下去。可是如果你懂得了赞美天地化育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人,就会发现他很了不起。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太强了,在这么脏的环境中他都能过得下去,一旦遇到灾荒年他肯定能够活下去,相反你可能活不下去。如果你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他,就不会觉得他很讨厌,反而觉得他也是可爱的。

宽恕精神到了极致,就不是强迫地忍耐,而是由衷地赞美,认识到这些,还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恕道。大家明白并能力行忠恕之道,人与人之间也就和谐了。人与人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是讲以仁为体,以礼为用。以仁爱无私的利他精神为本体,礼仪行节为功用。因为礼是仁爱精神的体现。孔子主张礼治,即以礼来治天下。礼治的核心就是正名的思想。《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孔子弟子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国君请你为政,你第一件事做什么?孔子说必定是正名。所谓正名,就是孔子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做国君的要像一个国君,做臣子的要像一个臣子,做父亲的要像一个父亲,做儿子的要像一个儿子。国君不像国君就叫君不君,臣子不像臣子就叫臣不臣,父亲不像父亲就叫父不父,儿子不像儿子就叫子不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合起来就叫人人,就是人要像人。这就是儒家的核心精神。所以说儒家所主张的“仁”,和人民的“人”是一回事。孔子说:“仁者,爱人也。”人就是仁爱的仁,仁爱的仁也就是一撇一捺的“人”,人指的是自然意义的人。“仁”指的是理想意义的人、经过教化的人。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把自然的人变为理想的人,把一个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变为一个懂得忠恕之道、懂得仁和礼、具有高尚情操、能够利他、坚持理想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