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1)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作者:王明辉


 

人生活在天地之中,大自然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如一年四季中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既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又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经》早就总结有“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与膀胱,则为溺与气”的经验。意思是说,春夏气候较温暖,人体皮肤松弛,血管舒张,气血津液多流向体表,故易出汗,小便少;秋冬气候寒凉,人体皮肤致密,血管收缩,气血津液多趋向体内,故汗少而小便多。这种生理现象反映了人体是受时间和气侯变化所影响。不仅四季气候如此,就是一日中清晨、白昼、午后、夜晚的变化,也可使人体生理活动有所改变。昼夜的推移,也可对某些疾病发生影响。一般来说,多数疾病在早晨和白昼病情比较轻,午后和夜晚病情逐渐加重,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从现代医学的大量实践来看,这种根据一天二十四小时内人体正气和疾病邪气盛衰变化可影响病情好坏的理论概括,也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如果气侯变化过于急剧,超过了人体生理调节机能的限度,则多会引起疾病。如春季应温暖反而寒凉,常易使人患风寒感冒;夏天过于炎热,则易使人受热中暑。有时,由于人体生理调节功能失常,不能对外界气候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则亦可加重病情:如某些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等,往往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替的时候,特别是气压、湿度改变明显时病情易恶化。如有人观察到肺结核大咯血,在某些地区多以春、秋季发生最多,五、六、七这几个月发生最少。其气候特征是,大咯血发生最多时是气压较高,气温较低或是由高变低,相对湿度下降。反之,气压低、气温高、湿度大的情况下,则咯血患者较少。由此可是,自然气候的改变,对疾病是有一定影响的,由于四季气候变化各有其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例如,春季多麻疹,夏季多肠胃病,秋季多疟疾和冬季多外感咳嗽等。

中医还总结了诊治疾病时联系时日变化的辨证思想。比如说,每日二十四小时内的半夜(子时)、正午(午时)和一年中的“二至”(夏至、冬至)为阴阳二气的转折时日;清晨(卯时)、傍晚(酉时)和“二分”(春分、秋分)是阴阳二气的平衡时日。在这些阴阳交替的时日里,某些年老、体虚、衰弱的病人多难适应,以致病情恶化或死亡。

人体汗腺的开合、脉象的盛衰、经络气血的运行也随时日的推移而有规律的变化。如古人观察到脉象的正常生理变化,就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天的脉象较弦、夏脉现洪大,秋脉如毛之轻而浮,冬脉似石之沉水)的不同。

春夏人体的阳气逐渐旺盛而容易外泄,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故此时须防止阳气的伤耗:反之,秋冬阴气当令,故此时又当保养阴气。所以,在养生方面,中医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保健方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