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2)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作者:王明辉


  

在病情预后的推断上,中医还认为,一般阳性病证“能冬不能夏”(即能适应冬季的气候而在夏天则多恶化);反之,阴盛的病则“能夏不能冬”。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医治病时,要求注意一年四季节气阴阳的变化,并遵守四时用药的法则。在此基础上《素问?五常政大论》总结了“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的宝贵经验。这就是说,治病必先要了解年岁中时令季节的变化,不要违背四季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

中医这些有关“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已日益为现代科学所证实。

近来,有人观察到人体生命活动,常随昼夜与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呈周期性改变。如人的体温、心率、血压、血糖、内分泌、新陈代谢、生长激素的分泌、经络的电势变化、睡眠的醒觉周期以及尿中离子的排泄等,都有二十四小时的节奏波动。除昼夜周期外,人的生理活动还有一周、一月、一年等不同的周期变化。如肾上腺皮质激素与尿——17甾酮类的排泄量可因周期的更替而变化;人体肝脏的解毒功能和胆汁的分泌功能,一般是夏季低而冬季高。这种生物的周期性活动(有日钟、月钟、年钟等不同周期),在一门新兴的科学——“生物钟学”中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如前所述,中医认为,气侯变异可使人得病,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古人所认为的六种外界致病因素,四时气候失常也与某些流行病的发生有关。因此,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可使病情有轻重之别。中医的这些理论,是否有其科学道理呢?现代科学正在证明这一点。

有些天文学家指出,九至十一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就与我国气候波动周期存在的大小不同时距、特别是运气学说指出的十年、十二年周期颇为近似。

气候周期影响着地球和人体的生命活动。据报导,太阳黑子活动与人体血沉、血红蛋白、血压的周期性起伏以及与流行病、传染病、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现代“医学气候学”探测太阳活动和气候变化对人生命活动的影响所取得的成就,也证明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在诊冶上,中医也是很重视时间的动态过程的。如用桂枝汤、理中汤、承气汤、泻心汤、栀子豉汤及四逆汤等,都要求注意服药时间。有的要求半天内服药三次,有的白天需服三~四次,夜晚服二次等等。这与现代发展的“时间治疗学”有其相似处。如有人观察到,在每日二十四小时内的不同时间服药,其效果显著不同;心脏病人对洋地黄的敏感性,上午四时大于平时的四十倍;糖尿病人也在上午四时对胰岛素最敏感。根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活性周期的高峰,服此药时一般以上午六~八时效果最好,且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的副作用也大为减少。这些资料表明,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速度与生物钟的周期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传统的“子午流注”针法,就是根据气血在经络内的运行时刻变化而选定不同的穴位的。故为了提高疗效、探讨合理的服药时间及程序,运用中医的“人与自然”相关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来进行有关研究,是值得重视的医学课题。

近年来,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人的宇宙原理”或“人择原理”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人天观”这一相似于中医“天人相应”的概念。这种新的、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的“人天观”是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一。而钱氏以此作为研究中医理论、气功和特异功能的思想指导,这设想也是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