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医的五行学说(2)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作者:王明辉


所谓“五行”,其内容主要是阐明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之间的运行(包括依存和制约)关系。五行学说较具体地补充了阴阳相对平衡解说的不足,又与阴阳学说一起为中医所重视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故有人认为,五行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它与中医阴阳学说是相辅相成的。如《内经》曾明确指出:寒、暑、燥、湿、风、火(热)是天气的阴阳,故有四时六节气候的变化;木、火、土、金、水体现了地气的阴阳,故有四季事物的出生、成长、演化、收成、存藏等变化。《素问?天元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即是指此。故阴阳和五行学说,既是古代哲学在中医学术上的具体运用,又是通过中医的诊疗实践提高和发展了古代哲学。因此,认为阴阳学说尚可,五行学说应废的这种把阴阳五行学说强行割裂的看法,是不符合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的实际情况。

中医五行学说究竟有一些什么主要内容呢?可以大致分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五行的生克

“生”就是相生,含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助长的意思。“克”就是相克,含有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意思。五行的生克,说明事物的互动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关联的、整体相关的。在人体则主要用以反映生命活动的生理过程。

五行相生,指的是木、火、土、金、水的互相资生、助长、兴奋、促进等的互动变化,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之类。在这种相互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各自具有“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人们把这比喻为“母与子”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即“生我”的是我母亲,“我生”的是我子。以金“行”为例,因土生金,故土是金之“母”;但金生水,故金又是水之“母”,也就是说,水是金之“子”。这就是五行相生中的母子关系,具体关联在人身来说,因中医很早就把“五脏”类比与“五行”,故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着五脏的肝、心、脾、肺、肾。如把前述的五行相生的关系改成五脏相生,则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如把它联成一个“相生线”,则中看出,五脏(五行)通过“相生”把人身联成一个整体,使脏腑都具有相关的资生、助长、促进或兴奋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肝生心”之说,就是肝能“真正”将心“生”出来。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也确实是一个整体,每一个脏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都有赖于其它脏器的资生和促进,如一个脏器有病,则相关的脏器就要受到影响和损害。单从相生的关系来看,如脾(土)有病,则对肺(金)的资生减弱,故有些患脾胃病消化不好的病人,也常易得肺病或其它呼吸道疾病。类似这些现象,中医多是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来解释的。

可能会有人问,木能生火,但木能不能生土、生金,甚至生水呢?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的理论,从图一我们可看出,木生火是直接相生的母子关系,而其它则属于间接相生的作用。至于能否实际“相生”,还得参照其他条件(如相克)的影响才能反映出来。

什么是五行相克呢?“相克”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之类。每一“行”都有“克我”、“我克”的关系。以金为例,因火克金,故火为“克我”,即金(我)被火所克制,但金克木,故就“金”而言,木为“我克”,即金(我)能克制木。反映于人体,则五脏类北五行的相克关系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各脏器间的相互抑制过程。

前面虽分别介绍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实际上,五行生克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生命活动中常是相生中有相克,相克中有相生,二者相反但又相成,人体透过这些生克调整,使每一脏器的功能不盛不衰而达到阴阳平衡、协调统一的健康状态。

如果把五行关系连成相生相克线,从图二可看出,五行是逐个相生,周而复始的(但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而五行相克则是隔一“行”起克制作用的,这就可使生与克保持在相对平衡的水平上。就人体而言,每一脏器都具有使其他脏器兴奋或资生的功能,但同时又发挥其对另一脏器的抑制或约束作用,使兴奋与抑制都不超过正常生理范围,这就是五行生克平衡的主要含义。故中医认为,生命活动不可没有相生,也不可缺乏相克,不相生则人体不能生长发育,不相克则有的脏器可因过度兴奋或资生而产生病害。(如《景岳全书》: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这段理论是很能表达五行生克在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