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督教文明(7)

人类的故事 作者:(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国王充其量只是羊群的许多忠厚老实的牧羊人中的一员。

对此,霍亨施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也称“红胡子巴巴罗萨”)提出了一个针锋相对的理论:神圣罗马帝国本是上帝赏赐给他的祖先的荣耀,因此他要为荣誉而战,恢复帝国最初的疆域。遗憾的是,腓特烈壮志未酬身先死,他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期间不幸在小亚细亚溺水身亡。继位的腓特烈二世能力出众,深受西西里岛伊斯兰教文明的熏陶。

腓特烈二世一如既往与教皇展开斗争,被教皇斥为异端。虽然腓特烈二世向来对北方基督教众的鄙俗、德国骑士的平庸和意大利教士的奸诈颇为不满,但他始终不动声色,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十字军东征中。通过一系列的战争,他重新占领了耶路撒冷,并因此得到了“圣城之王”的赞誉。但这些功绩并没有博得教皇对他的一丝好感,教皇不仅执意开除了他的教籍,还把他的意大利属地赏赐给安如王朝的查理,也就是著名的法兰西国王圣路易的兄弟。此举引发了更激烈的争斗:先是霍亨施陶芬家族的最后一位皇帝康拉德五世死于意大利争夺战,接着在20年后,法国人在西西里晚祷事件中被当地土著居民屠杀殆尽。流血冲突仍在不断上演。

教皇与皇帝的争斗似乎永无止境。但一段时间后,他们逐渐各自为政,不再轻易越雷池一步。公元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继承德意志皇位。他没有长途跋涉去罗马接受教皇的加冕,教皇也没有强迫他,只是逐渐将德意志排除在教会之外。这和平的曙光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总算是来了。然而令人痛惜的是,整整200年,不是用在建千秋功业之上,而是白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争权夺利之中。

幸好凡事皆有利有弊。在教皇与皇帝的战争中,意大利的许多小城市一边扮演风吹两面倒的“墙头草”的角色,一边暗中发展自己的实力。十字军东征开始后,他们千方百计为赶往耶路撒冷的“热血”男儿提供便利的交通和充足的饮食,牟取暴利。而十字军东征结束后,这些一夜暴富的城市已经羽翼丰满,不必再对教皇和皇帝俯首称臣。教会与国家的争斗,最大的受益者不是教会,也并非国家,而是中世纪的城市。它们汲取了战争的养分,迅速崛起。

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决战

3个世纪以来,除了西班牙和东罗马帝国外,欧洲的基督教和穆斯林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的使徒占领了叙利亚,将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据为己有,但允许基督教徒到此朝拜。后来,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圣海伦娜在此修建了大教堂,基督教徒也可以自由朝圣。但从11世纪,来自亚洲荒原的鞑靼部落(塞尔柱人或土耳其人)占领了西亚的穆斯林国家和基督教圣地开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和平相处的历史就此终结。接着,土耳其人又征服了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地区,彻底断绝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东罗马帝国的皇帝阿历克西斯一直致力于东方事务,鲜少插手西方的基督教邻居的纠纷。但这次,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得不向欧洲的兄弟国家求助。他的理由是:如果君士坦丁堡失守,土耳其人将轻而易举攻入欧洲腹地,到那时整个欧洲都将面临一场重大浩劫。首先响应阿历克西斯言论的是意大利人,他们并不是担心基督教同胞的安全,而是为了保住自己在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沿岸的殖民地。于是,他们到处散布谣言,编造了土耳其人凶残杀害当地基督教徒的恐怖故事。果然不出所料,这些故事在整个欧洲引起了巨大的震撼。

当时在位的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他生于法国雷姆斯,曾受教于著名的克吕尼修道院,奉行狂热的宗教政策。就这样,意大利人的谣言,加上教皇乌尔班二世的推波助澜,最终掀起了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当时的欧洲仍然采用的是罗马时代以来的原始的农耕方法,粮食奇缺,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失业和饥荒,容易导致民怨四起,如果不及时解决,后果不堪设想。而西亚自古以来便物产丰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