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3)

金手铐的救赎:一个投资银行家的海啸后自白 作者:黄元山


年轻时的我,总是活得小心翼翼,不自觉地把自己绷得紧紧的,就像是一根快要断掉的橡皮筋。在投行的日子,我更是工作至天昏地暗,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为社会做点事情(我始终认为,单纯的金钱捐献并不足够)。能够做的,就算再微小,我都尝试去做了,例如在伦敦的时候,每逢周六我都到露宿者之家当接待员。

不过,正式离开投行以后,我的时间表彻底地改变了,生活不再营营役役。我闯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国度,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事业,增加人生经历。

2008年6月,当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一个多月,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贸贸然跑往成都,看看是否帮得上忙。我们没有特别的技能和经验,自知能做的不多,但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当地的货车司机。他为了赈灾,暂时放下工作,每天驾着小货车运送物资往灾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我的内心亦因而获得鼓励。

在这位热心同胞的引领下,我们每天从成都的超市大量购买食物和日用品,然后花上数小时车程,往有需要的农村派发物资。每次派发物资,我们都告诉村民我们是从香港来的,而他们总会恳切地拉着我们的手,细说灾难发生的情况。尽管他们说的是地道四川话,我不是每句都能听懂,却仍深切感受到他们心里的那份痛。我很想鼓励村民,也不管自己的普通话是否带着浓重的广东腔。我只希望他们知道,远在香港的我们,很多人都心系四川。

2009年4月,我再赴四川,发现灾民最急需的已不是基本物资,而是房屋和心灵的重建。这两项重建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甚多、时间甚长,合我们数人之力又岂能足够?

记得我和长驻当地的义工四处家访时,在深山碰上一位婆婆形单影只地收拾柴禾,我们于是上前给她一篮子食物。这位婆婆耳朵不太灵光,我们说了老半天,她才明白我们的来意,竟大哭起来,让我们一时手足无措。原来婆婆自老伴过世后,儿子再没有回家看望她,她只有独自艰难地生活。看着她老泪纵横,一位在灾区见惯苦难的义工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让我们做得了多少,便做多少吧!”那一刻,我想起一句蛮有智慧的话:“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

又记得有一天,我们帮忙重建房子。我们十个自命为健壮的“彪形大汉”想合力抬起一块巨石,弄了半天,巨石依然纹丝不动。然后,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拿起一根棍子,运用杠杆原理,二话不说便将巨石移走。

决定离港到四川时,很多香港朋友问我为何不捐些钱便算了,何必要自找苦吃,奔往灾区。捐钱当然重要,但身体力行,其实亦是想运用杠杆原理,推动他人关怀弱小。

在四川,其中一家接待过我们的非政府慈善组织,是中国爱心行动义工协会。那些义工来自中国各省市,他们都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到四川全心全意服务灾民。从城市来的义工,须适应乡间生活,本来已是一种挑战与牺牲,我只逗留一个多星期,他们很多人却打算逗留一两年。从城市来的,或许还有些积蓄,但有的义工是从其他省份过来的农民,他们不打工便没有收入,却仍愿意奉上自己的所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都在彰显高尚的情操。

他们是我的榜样。我亦希望略尽绵薄之力,谨将本书的版税收益,悉数捐给中国爱心行动义工协会,希望继续为四川送去温暖。

黄元山

2009年10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