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篱菊下锄花泥(9)

魏晋风尚志 作者:王升


后来的隐居生活中,他的诗歌不但和少年时代相矛盾,甚至在一个时间段里的诗歌,相互之间也是矛盾的,一会说自己热爱自然,一会又说自己还没有放下理想,愿意再次为国效力,尤其是前前后后,他曾经五次出山为官,也就是说,在他的心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少年时候的政治理想,无论是惬意的田园生活,还是艰难困苦的时日,都没有让他血管里的热血冷却。而且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看,他一共经过了五次归隐,每一次都是在得到重用之后,经历了一个从充满理想、满怀壮志,到渐渐痛苦反思,最后决绝离开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在他的整个人生里不断地重复,比如他曾经在刘敬轩、刘裕等各类南朝政治要人的班底中效力,但是这些他曾经寄托厚望的明主,后来却都让他失望了,没有一个是可以让他建功立业、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人物。在经过了无数次痛苦反复之后,他最终选择了彻底地离开。可以说,参照归隐的各种类型来看,他是真隐,是在经历了无数次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做出的一种决绝的选择。

陶渊明在他人生的晚期,也曾有几次接近理想的机会。比如在恒玄叛乱的时候,他不顾生命危险,为当时讨伐叛乱的刘裕通风报信,立下了大功,也因此得到了刘裕的赏识。刘裕和陶渊明一样出身寒微,相互之间很有共鸣,他也因此成为了刘裕身边的重要谋士。如果事情照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那么陶渊明很可能会成就一番事业,因为刘裕后来亲手终结了奄奄一息的东晋王朝建立了刘宋,成为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他治理国家的方式是“寒人掌机要”,也就是说给予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以更多参与国家大事的机会,这个趋势之后一直延续下去,直接推动了世家大族阶层的解体。对于危难时刻来投的陶渊明,刘裕一度非常欣赏,甚至要他为自己出谋划策,这时候的陶渊明,也自信自己得到了机会,但是后来看到刘裕排斥同僚,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他的失望情绪日增,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一时期。陶渊明隐居后,虽然时日艰难,经常不得不向人借贷,但他也是有原则的。比如刘宋时期,江州刺史檀道济曾经送给他金钱,被他婉言谢绝。这时候的他在经历了种种政治风波后,已经对政治心止如水,他安心过自己的归隐生活。陶渊明六十岁之后的诗篇中,我们才真正看到了一种看破世事的潇洒和享受归隐生活的惬意,这种惬意已经不是刻意的伪装,相反完全发自内心。那时候陶渊明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饮酒,他的酒量非常大,比如朋友送给他的金钱,他经常一次性全放在当地的酒家里,每天派人取酒,他的许多经典田园诗都是在酒的作用下写出来的。在人生的最后时期,他终于懂得了归隐的真谛,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