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篱菊下锄花泥(8)

魏晋风尚志 作者:王升


人在倒霉的时候,看谁都比自己幸福,在陶渊明眼里,老百姓过得都比自己好,二十亩地一头牛,无忧无虑的生活,比这种没有希望,却总在收获绝望的日子强多了。归隐的念头,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后来许多人说陶渊明这样做,是因为淡泊名利,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也能看出来县令的俸禄之少,为了这样的官职,不值得丧失尊严。因为他知道,丧失了尊严,也无法实现他的理想,那么一走了之,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陶渊明的归隐,如果只读他选入中学教科书的几首诗的话,可以看得出他很快乐,比如可以欣赏自然的风光,可以远离官场的喧嚣,他著名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创作于他四十一岁那年,那是他归隐的早期。但事实上归隐的幸福生活于陶渊明而言是短暂的。他本来就是一个书生,种地不是他的强项,开始的几年,靠着家里的积蓄,维持温饱不成问题,但长此下去,必然坐吃山空,生活日益穷困,是显而易见的。从四十四岁开始,陶渊明的生活状况每况愈下,这几年年景不好,粮食收成差,偏偏屋漏又遭连夜雨,陶家不幸失火,几件茅屋被烧得精光。全家老小不得不住在船上,吃住都靠亲朋好友接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时候却要拉下脸皮来求人。陶渊明这时候的诗歌,写过很多他求人借钱借粮的故事,读起来不无心酸,全然没有了“结庐在人境”的潇洒,没有了田园生活的惬意自在。肚子都吃不饱,又哪里来的什么自由?

所有的尊严,都要建立在温饱的基础上,困苦的生活下,强硬如陶渊明,有时候也不得不低头。但是困苦的生活,纵然可以夺取他的尊严,却始终带不走一样东西——理想。许多质疑陶渊明的人,说起陶渊明的隐居,无不拿他重新出山来说事,潜台词就是陶渊明的隐居,是一种假隐居,只是假借隐居来为自己谋求政治资本。从陶渊明的诗歌来看的话,他隐居早期的诗歌中,曾经说过自己本来就热爱大自然,比如著名的“性本爱丘山”一句,对于自己早期的官场生活,他也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事实上,陶渊明的“误落尘网”还是来自于自曾祖父开始就传承的理想,他一直有兼济天下的抱负,更期待在这个南北分裂的时代里建功立业,年轻时候的诗歌,甚至还表达过要效仿东汉的班超投笔从戎,开疆拓土的理想,如果他生在唐朝而不是东晋,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杰出的边塞诗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