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还记得古希腊的艺术风格吧,那就是对情趣的追求,充满活力的创作激情。他们喜欢鲜艳的色彩,常把自己雕刻的石像涂上艳丽的红色、醒目的绿色或蓝色,使得他们的艺术品色彩斑斓,赏心悦目。在罗马式风格流行的时期,欧洲人也有着类似的喜好,不过他们的装饰则显得粗浅多了。那时人们折腾得再鲜亮、艳丽、明快都不会有人觉得过分。此时的装潢鲜丽而繁杂,人们在室内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挂毯,衣着打扮也多是浮华而雍容的礼服,即使是一个普通的本,也装饰得如同宝典,上面镶嵌着尽量多的宝石或金线。除了雕刻与建筑之外,一切都显得那么卖弄,那么刺目,仿佛是一种让人心烦意乱的嘈杂。所以,坦率地说,那个时期的装饰艺术实在太浮华、太造作,令人不悦。
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那些生活俭朴,不会识文断字,如同偏僻山乡里的农民一样的富人,能够为一本书而一掷千金,我们还能再去苛求他们什么呢?
当然,这些都属于构成艺术史的那部分历史的客观背景原因。如果要欣赏工艺品,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些曾经煊赫的小艺术品,法国和爱尔兰的博物馆中都有收藏。顺便提一下,爱尔兰人是北欧最早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或许也是最后放弃基督教的国家。
摆脱奢华的中世纪装饰,让我们多关注一下当时的教堂建筑吧。如果要看漂亮的教堂,首先要去意大利,然后再去法国和德国。
在意大利的拉韦纳,绝大多数的城市建筑,都体现着罗马风格与拜占庭风格的紧密结合。这也影响到了意大利的其它城市,在艾克斯拉萨佩勒,也可以看到一个与拉韦纳圣维托里教堂相同的翻版。这座教堂是当年查理曼大帝亲自下令建造的,他责成阿尔萨斯的建筑师们完成这一工程,据说是为了表达“他看到最美好的东西时的激情”。这足可以说明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在先于查理曼大帝两个世纪时,法国东南部的哥勒诺布尔,在这个城市有一个小教堂,今天已成为了圣芬伦斯教堂的地下室,就是当地一个不知名的建筑师所修建的一座与拉韦纳教堂一模一样的教堂,完会是拉韦纳教堂的一个复制品。
也许会有一些对历史比较认真的人并不认为上述的教堂建筑能代表罗马式风格,因为这些教堂都属于罗马式时期偏早的时候,至多也只能算是中期作品。真正能够代表罗马式建筑风格的作品,大家公认应该去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寻找。
那些地方的教堂建筑的确和早、中期的罗马式风格有很明显的不同。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即古罗马教堂的称呼,见第七章),在那里被逐渐演化成为拉丁十字架形的教堂,这可以说是罗马式建筑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拉丁十字架式的教堂建筑风格,一直被人们延用至今,而且也是少数能流传下来的罗马式教堂风格之一。现在的绝大多数天主教的教堂,都是依照拉丁长十字形的风格特点来建造的。很少再有建筑师去选用古代巴西利卡的长方匣子形状的建筑风格了。
你还可以去看看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教堂,那里的教堂有一些不能不提的特点。正是那里的教堂出现了最早的侧翼走廊,这是为了支撑教堂的屋顶和四壁而设计的,能使屋顶坚固牢靠,而且它本身也有实用的价值。你还会发现,一排排小礼堂由祭坛开始排列开去,这种设计在后来成为了哥特式建筑的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