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罗马的当权者才想到让罗马文明的先驱者重返他们在意大利的家园。现在我们所说的罗马式风格是从12世纪开始的,那时的意大利是一个贫穷、躁动、充满了暴力的国家,直到17世纪战火一直没有停息过。最后,阿尔卑斯山南北两边的国家终于合而为一,融合在了一起,他们在被摧毁了的古代文明基础上,重新建起新的艺术形式。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罗马式风格教堂意味着什么?我曾在本章的开头时就提到,中世纪的距离比起法老的古埃及、伯里克利的古希腊更显得遥远。但是,我们至今仍然可以从那些中世纪初期的罗马式教堂中体会到当年的艰辛。尽管对中世纪的研究,远不如法老的埃及或伯里克利的希腊那样让人感到振奋与惊喜,但假如我们真的用心去考察那个时代的建筑,也会取得很有价值的收获。你如果有机会走进罗马式建筑,理解它的精髓,体会它的灵魂,你一定可以从中获得莫大的满足。许多的罗马式建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零零地出现在荒凉的地平线上,也许几个世纪以来,再也没有人光顾过那里。而那些破旧的铁栏、空空的窗框,也只能在风中偶尔地叹息。悠悠数百年,这样的叹息承载着那个远去时代的失落,直到今天。但是,这些建筑魅力犹存,依然透露出一种精神与勇气,它们见证着人类的一段历史,显示着昔日的灿烂。也许这些建筑太过寒酸,可是每一块砖石,都表现出一种淳朴的大众情怀,透露着朴实的态度和执著的虔诚,并且表现出人们在听到能打动他们心灵的福音时所产生出的一种儿童般的喜悦心情。
罗马式的教堂一开始是没什么太多装饰的,即使有一些,也比较简单。但后来,西欧与北欧人也介入了教堂的建造,很快,基督教的传教士们便发现了北欧与西欧人极富装饰天赋,所以教堂的装饰也就慢慢变得复杂精美起来。从斯堪的纳维亚的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流传至今的工艺术品和首饰,我们可以看出,把西欧和北欧人称为天生手艺高超的装饰艺术家一点也不为过。比如古日耳曼民族,他们就很善于对兽类与树木的绘画,他们观察细致入微,擅长摹仿,丝毫不亚于史前石窟壁画的无名艺术家们的水平。而且他们还十分关注世界其它地方的艺术发展进程,并积极向先进文化学习,于是他们很快便迎头赶上。
公元9世纪,日耳曼的查理曼大帝与西亚的巴格达之王哈里法哈伦?莱世德建立了友好关系。于是两国交换礼品,并开始贸易。西方人这才有机会欣赏到光辉的古波斯艺术品,因为路途遥远,为了保证物品在运输中不被损坏,所以在波斯运往西方的礼品之中,大多选择地毯与挂毯。一时问,地毯与挂毯在欧洲各地风靡一时,稍为宽绰一点的教堂争相购买,他们在举行宗教活动时使用这些装饰,可以极大地显示典礼的庄重与高贵,而且教会也开始组织当地人学习织造这些艺术品。所幸,本地的工艺师们学习得很快,到了9世纪中期,罗马式教堂中的不少装饰织品,大多为欧洲自己的产品了,只是这些艺术品还保留着浓郁的东方风情。
那些体质较差、拿不动凿子和斧子的人,也和大家一样有着创作热情,他们也想在教堂之中,为他们的神灵增光添彩。于是他们拿起了画笔,用东方图案和彩色的花体字来装饰宗教的手稿或《圣经》的封面。顺便说一下,因为当时的社会过于贫寒,专职的金匠、银匠、创作小型画的画家们,难以独立生存,于是他们只好跑到修道院里隐居起来,干各种各样的活儿。直到后来社会经济好转了,社会上才有了职业的画家与首饰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