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规矩成方圆
傅 蕾
我们真的很辛苦,忙完工作、家务,还要忙着为孩子做这做那。我们一边在培育孩子成熟,教导他们负责任,而另一边却又替他们收拾房间,帮他们赶作业,孩子始终不明白哪些是该自己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明白了他的做事界线,就知道该如何自律,也就能对他的情绪、行为及态度负责。
在这里不妨先为你的孩子划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界限:
种瓜得瓜法则
在管教孩子过程中,让孩子直接品尝到不完成属于自己的事情、违反规则的后果是什么。当然后果不是怒气、责骂、唠叨,甚至威吓说“我就不爱你了”,真正的后果是一个教训,例如罚扣零用钱,罚扣玩耍的时间,而最奏效的就是最心爱哪件,就盯着专扣哪件。这种最切实际的后果可用“深痛”来比喻,惩罚性的怒骂则是“浅痛”。
做父母的在了解孩子越轨动机和起因的同时,一定要分辨孩子是否在为自己找借口。不要为孩子提供为过错找借口的机会,从而助长了新的不良习惯。
如果每次吃饭总是拖拖拉拉,对付之道就是哪次拖过了头,就没得吃的;如果不做分内的家事,罚减其玩耍时间;如果外出,讲好了去那儿,却随兴溜去别的地方,下回就哪儿也不能去!
孩子愈小,愈必须说罚就罚,不可拖拉,对他们而言,最有效的就是说不可以就不可以,绝不妥协;可以罚他们不可以去玩,罚坐,甚至在小屁股上轻拍两下。
权利与义务划分法则
在孩子眼里没有权利与义务的明确界限,他们对“权利”与“义务”有他们的理解:当父母给他们讲权利时,一下就记住了,比如可以出去玩,可以吃冰淇淋;当父母给他们讲义务时,如学习、做家务等,他们就会把这些看成千斤重担,扮出可怜巴巴的样子。“心软”的父母就会越过界限来营救解围。
做父母的必须坚守住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界限,抵挡住孩子的“诱惑”,让其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只有远超过他们能力的千斤重担,父母才能伸出援手。例如开车接送、赚钱养家以及遇有重大危机等。而另一方面,更要告诉孩子哪些是他们自己该担的担子,如学习、行为举止、一般家务等,就必须担当。
能力分辨法则
我们更盼望孩子们能学会分辨哪些是他们能力范围内可以控制或左右的事,而哪些不是。不巧的是大部分孩子弄不清楚,他们以为可以控制自己的父母和他人的行为、情绪、态度,而忽略了应该控制的是自己的行为、情绪、态度。这是父母必须教给孩子的分辨能力。
给撒谎的孩子一个面子
谢 影
今天听朋友讲她教育孩子的故事,很受启发。
朋友的女儿今年7岁,上的是寄宿制小学。小女孩聪明懂事,自理能力又强,深受老师的喜爱,于是,在正式的班长产生之前,老师指定由她任代理班长。
不过,正式选举班长时,大概由于平时她管人太多,得罪了同学,尽管成绩好,票数却没有另外一位同学多,最后没能当上班长。
回家后,小女孩把事情如实告诉了爸爸妈妈。我的朋友说了些“你学习好妈妈很高兴,当不当班长不重要”之类安慰和鼓励的话。虽然,孩子当时看起来很沮丧,但朋友并没有想到她把当班长这个事情看得那么重要。
某一天,朋友带着女儿来单位。一位同事和小女孩聊天,问她在班里当什么干部。朋友的女儿脱口而出:“我是班长。”那位同事并不知情,便在朋友面前表扬她的女儿。朋友这个时候意识到孩子说谎了,虽然心里有些生气,但她压住了自己的怒火。她故作惊讶地说:“哦,你当班长了,妈妈怎么不知道呢?”小女孩自知无趣,尴尬地说:“我忘了告诉你了。”当着同事的面,朋友没有再说什么。
吃完晚饭后,孩子在看电视。朋友说:“女儿,把电视关了吧。”孩子一愣,“妈妈想和你谈谈。”小女孩立即变得紧张起来。朋友说:“不要紧张。妈妈不是要惩罚你,就是想跟你说说你撒谎的事。你并没有被选为班长,却告诉阿姨你是班长,这是撒谎。我们一直教育你,做人要诚实。你在学校里,也学过《狼来了》的故事。你应该知道,撒谎是很不好的行为。”接着,朋友列举了女儿第一次和第二次撒谎的事实。“做人要以诚心去对待别人,爱撒谎的人是不会有人喜欢的。所谓事不过三,今天我不会惩罚你,因为我相信以后你不会这样了。”孩子的脸红彤彤的,低着头小声说:“妈妈,我知道错了,我不该撒谎。”朋友问:“能告诉妈妈,为什么要撒谎吗?”孩子想了想,说:“妈妈,我以为大家都会选我当班长的,最后却落选了,我觉得很丢脸……”“哦,妈妈明白了,你是因为爱面子才撒谎的。对吗?”孩子用力点点头。“要想当班长,首先得让同学们接受和喜欢你,有谁会喜欢一个爱撒谎的人呢?当你学会了宽容、真诚地对待同学,妈妈相信,同学们会选你当班长的。”
朋友告诉我,那次谈话之后,不仅孩子的情绪没有受到影响,孩子身上曾被父母指出的小毛病,也在逐渐减少。
朋友的做法不仅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还明白到底错在哪里。首先,朋友没有在单位揭穿孩子的谎言,给了孩子一个面子,为以后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在家里,她注意到孩子的紧张情绪后,为了让孩子平静下来,她承诺不惩罚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放心地和她交流。接着,她严肃地指出孩子行为的错误,同时,提醒孩子以前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最后,在鼓励孩子后,她还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在孩子撒谎时,能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一个面子。不仅要给孩子留面子,给了孩子面子之后,要做的教育工作也非常关键。因为,家长要把孩子身上出现的不好的苗头及时打消,这其中有许多技巧。人人都会说话,就看这话怎么说,不同的话带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这样教孩子就会听
邵孜荣
耶鲁大学慕瑟心理学教授、耶鲁教养中心与儿童行为门诊部主任凯斯丁博士打破数十年来有关乱发脾气、隔离、处罚等教养迷思,他在《这样教孩子就会听》一书中教你如何用赞美取代处罚,如果你的孩子尖叫、打人、踢人、咬人——放轻松,凯斯丁会帮你找到正面教养的力量。这是一本真正解放孩子与父母的“救命宝典”。
有时候当我们要求或告诉孩子做某件事情,孩子确实会按照我们所希望的去做,所以我们深信只要不断提醒孩子做某件事,最后他们一定会做。当他们不肯做时,我们会感到挫折、生气,大叫:“我告诉你多少次了!”好像我们多说几次就能增加孩子做我们希望的事情的机会。
事实上研究清楚显示,说很多次比起只说一两次的效果更差。唠叨反而使得我们期望的行为较少发生,过多的提醒就像处罚一样会造成反感,促使孩子逃避给他们过多提醒的那个人。
要求或告诉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技术名词是“前事”。前事是做出一项行为之前的动作,也就是为这项行为布置背景的阶段。“请你打扫房间好吗?”是前事,为孩子布置打扫房间这项“行为”的背景。
这个顺序的第三阶段称为“结果”。你要求孩子打扫房间,于是孩子去打扫房间,你赞美孩子或给予其他奖励(处罚也是种结果,不过是负面的那种,它无法产生和正面结果一样的作用)。
结果是明确的:前事(请你打扫房间)导致行为(正在打扫房间),然后导致结果(因为打扫房间而得到嘉奖),这项ABC法则很容易记住:
Antecedent前事
Behavior行为
Consequence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