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怎样托关系(1)

中国式关系 作者:浮石


对于一个生活在当下的现代人来说、他手机里存有多少电话号码、大概就是他认识的人数、以年龄在三四十岁的人为例、抛开纯粹的业务关系、工作关系、一个人可能也就认识一两百个人、其中经常联络打交道的、可能更少。

但人的一生面临的问题却很多、有些问题还是临时冒出来的、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更不是凭自己的个人能力就可以完全搞掂的。这时候怎么办?就得找人帮忙。如果谁要说他这一辈子从来没有求过人、我想那无非两种情况、要么他是在撒谎、要么他甘于清贫与世无争、活得让人瞧不起。

是的、当你要做一件事、又不认识人的时候、就必须托关系了。

托关系以前的江湖术语叫托门子、现代汉语词典中专门有个辞条解释托门子、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找门路托人求情以达目的、常和拉关系一起组词造句。

那么、什么叫门子呢?

除开一门功课、一门心思之类的量词、门子有六种解释: 第一、指周朝及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嫡子; 第二、指官宦之家有世袭资格的嫡子;第三、门下士、食客;第四、看门的人;第五、指官府中亲侍左右的仆役;第六、有门路、指进身的途径。这几种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门子与卿大夫、大户人家或官府有直接关系或裙带关系、是社会阶层中权贵的代表与象征、你要想跟权贵拉上关系或进门办事、就必须通过他们、否则、就叫门儿都没有。

到了现代、我们的许多同胞早已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和办事作风、就是一件事情来了、不是去公开的“衙门”、而是开动脑筋赶紧想一想、既有的关系中间谁最有可能与管那件事的人熟。如果熟、他就是被委托对象;如果不熟、就得再找线索、直到通过两三层关系找到管那件事的人为止。

典型的例子常常出现在交通事故现场、按照正常的处理程序、大家通知交警和各自的保险公司就可以了。偏不、常见的景观是这样、大家都躲在车里或跑到马路边上、打电话找熟人、以便代替自己来处理这些棘手的事、企图把本来是责任事故的认定与承担、变成各自背后关系势力的博弈。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清楚了、所谓托关系、也就是通过关系人辗转传递、寻求满足需求的资源。于阳先生在《江湖中国》中说、托关系是一种传递需求信息、交换支出和收益的本领。

用很“经济学”的语言来解释于阳先生的话、托关系类似于居间生意、具备委托人、被委托人(或中间人)和办事人几个构成要件。托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人情往来、实则是一种资源交换和利益交换、只是这种交换关系披上了温情脉脉的人情外衣、显得不那么直接和俗气而已。

委托人托关系求人办事、必须出卖自己的面子、一个没有面子的人、想把事情委托出去、那是很困难的。如果委托人份量不够、则可以许以承诺、以加重自己的砝码。这种承诺大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前送礼、另外一种是事后感谢。

如果委托人和被委托人关系很直接、两个人在个人资源、门路方面旗鼓相当、是否需要事先送礼、就看那件事的重要程度、以及被委托人是否能够直接办理。如果那件事对被委托人来说是举手之劳的、一般口头委托就行了。否则、一开始就送礼会显得生分、效果会适得其反。他常说的话是这样——你什么意思?咱俩谁跟谁呀?因为他看中的是你的关系、是今后你成为他的被委托人的预期、今天、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明天、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但事后的感谢是不能省的。因为他替你办事、付出了成本、这个成本理所当然应该由你来承担。此外、就是你可以借此机会向他表明、你欠着他的人情、今后他找你、就可以“有什么事直说”。事后感谢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口头感谢、二种是送礼答谢、还有一种是由委托人做东、被委托人(或中间人)和办事的人几个都参加、下酒店好好“撮”一顿、这个时候可以把间接关系变成直接关系。如果大家在心理上相互认同、甚至还可以呼朋引伴、以进一步扩大关系网的圈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