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将要学习的沟通不是知识!是基于知识而表现出来的技能。因此,打造沟通能力,最关键的不是了解多少沟通知识,而是需要按照基本的规则进行训练,参与体验。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就是说话。
你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说话的吗?也许是两岁,有人可能更早一些,一岁半就开始叫“爸爸妈妈”了。父母最开始教孩子说的话是“爸爸妈妈”,后来看见太阳、筷子、碗,等等,也教孩子说。这样,差不多到三岁时,孩子就会说话了。从三岁到今天,已经有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甚至更多年了,你又学习说话了吗?
学会说话以后,你又渐渐学会了识字,学会了发音,后来又花了十二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学数学,学其他科学知识。但是却没有再学过说话,为什么?
首先,大家都认为自己会说话了,当然就不用再学了。
其次,学校里没有教说话的系统课程,更没有老师专门教授说话这门课程。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一个学年那么多节课,基本都是老师在说,学生没有机会练习说话。虽然课间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但那并不是系统的学习。
最后,人们并不重视说话的重要性以及说话的意义。
以上三个原因导致了我们没有再学习说话,说话已经完全成为一种自发行为。但是,有几个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第一个现象:社会上有些人的说话水平确实高于其他人,因此他也更有影响力。
第二个现象:许多职业或者某些工作要求说话要有效率,甚至生活中也有这样的需求,这种有效率的说话不同于平日里聊天的方式。汇报工作要求说话要有效率,了解市场情况也需要说话有效率,比如要了解一个小区的供暖情况,在与业主交谈的时候也需要有效率。只有保证了效率,才能更好地收集材料和了解事实,从而作出相应的决策。
第三个现象: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每个人的工作性质不同,有的工作只需要简单交谈几句,有的工作就需要组织一个小时的会议进行商讨。大家在一起工作,为了相同的目标,需要彼此合作,相互协调。
这三个现象表明说话这种基本技能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效率、效益、效能,这三点都由一个重点来实现,那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抽象的概念,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属性,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机体或系统进行社会物质变换、维持社会自身的一种能力或功能。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建筑工人的生产力是如何体现的?他们搬运砖头、调运水泥,生产力体现在哪里?大工业制造的流水线上有100个工人,每个人负责一个具体环节,他们的生产力体现在哪里?本书的读者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比如学校的老师,运动场上的教练,科学家,等等,他们的生产力又体现在哪里?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听到外交部发言人的发言,他们的生产力又体现在哪里?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说话就是生产力。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就要挑战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