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苦难的童年和少年(4)

朱可夫元帅 作者:(英)阿克塞尔


假期转眼就过去了,朱可夫要回莫斯科了。就在他离家前的那天晚上,邻近的科斯廷卡村失火了。大火很快蔓延到了附近的房屋、草棚和粮仓。“我们还没有睡,”朱可夫说,“大家飞快地滚出灭火用的大木桶,抬起来就往科斯廷卡村冲去。就连当地的消防队也没有我们到得早。我提着一桶水路过一家门口,听到有人喊救命,于是冲了进去,救出几个被吓坏了的孩子和一位生病的老大娘。”

最后大火终于被扑灭了。朱可夫看到许多村民的全部家当都被烧成了灰烬而无家可归,有些人家甚至烧得连一块面包皮都没有剩下。

回到莫斯科后,朱可夫在一家小旅馆里租了一个小房间,这使他晚上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他已经能够独立干活了,工资也比大家的平均工资高一点儿。

1910―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其他工业城市,革命起义不断,学生集会和工人罢工频频发生。在农村,由于1911年粮食绝收,农民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朱可夫回忆,在毛皮行,尽管工人们在政治上还不成熟,“但是,当他们听说西伯利亚勒拿金矿的工人们惨遭枪杀的事件后,大部分人都同情和支持工人和农民。”

朱可夫在他的回忆录里写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说他第一次听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莫斯科的外国商店遭到了打砸。他记得是秘密警察和黑帮分子捣毁了德国和奥地利商行,但由于不懂外文,这些人把法国和英国商行也一同捣毁了。 眼2 演

由于受到沙皇政府所谓的“爱国主义”宣传的鼓动,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出身富裕的年轻人,都志愿上前线去打仗。朱可夫的表兄亚历山大也决定报名去前线,并竭力劝说此时已经19岁的朱可夫一同前往。

朱可夫说“我也有这种想法”,但决定去问一问他很敬重的一位朋友费多尔·伊万诺维奇,请他帮忙拿个主意。可费多尔·伊万诺维奇却嘲弄说:“你这个傻孩子!我能理解亚历山大为什么想去。他父亲有钱,他有理由去打仗。可你呢?―――你去打仗是为了什么呢?是因为你父亲被赶出了莫斯科?还是因为你母亲因饥饿而得了浮肿病?你要被打成残废回来,就再也没有人要你了!”

一番话说得朱可夫打消了当兵的念头。亚历山大气得把朱可夫臭骂了一通,随后立即参军去了前线。但两个月后,他身负重伤,生命垂危,被送回了莫斯科。

爱情此时占据了年轻的朱可夫的心。他的房东是一个寡妇,他喜欢上了她的女儿。他们都打算要结婚了,但是战争却让他们的憧憬化成了泡影。朱可夫一点儿也不想去打仗,他亲眼目睹了许多不幸的军人从前线下来都成了残废。可政府要求他这个年龄的青年人必须应征入伍。

尽管如此,朱可夫仍然认为俄国正处在危险之中,他暗自下了决心:“如果祖国向我发出召唤,我将忠诚地为她而战。”

注释:

 眼1 演 在圣彼得堡,沙皇政府的警察开枪射杀了数百名示威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血腥星期天”。惨案发生后,大批工人群众走上街头悼念死难人员,游行的人数截至1905年1月底达到了40万人。

 眼2 演 那些黑帮分子主要由激进的爱国主义者、君主专制主义者和反犹太主义者组成。他们在20世纪初期犯下了包括集体迫害犹太人在内的大量暴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