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希特勒开始迫不及待地实施他的征服欧洲的“宏伟”计划,在被占领国家扶植恐怖和暴力政权,同时宣布“有权”消灭被占领国家的人民。除了犹太人以外,他还将这种反人类行径特别指向了斯拉夫人。但是,希特勒始终没有忘记拓展德国的“生存空间”,因为这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
希特勒的征服理念和荒谬的种族理论充斥在他的充满煽动色彩的“纳粹圣经”――《我的奋斗》一书中。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直到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前夕,希特勒才着手对这部“纳粹圣经”中耸人听闻的部分进行删改。(美国历史学家赫伯特·费斯说,德、意、法、英四国签署的《慕尼黑协定》允许希特勒分割捷克斯洛伐克,从而使德军获得了进攻波兰和苏联的跳板。)战前,阅读英文版和法文版《我的奋斗》的政治家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阅读的希特勒的著作并不是完整的版本,为了缓和与英法的关系,希特勒在该书出版时进行了删节。但是,在30年代初期,希特勒的律师曾经对一家法国出版社提起过诉讼,因为它试图在出版此书时删除其中的部分内容。 眼2 演
1941年6月21日,德军进攻苏联的前一天,希特勒给墨索里尼发了一份电报,告诉他自己一直担心斯大林将首先进攻德国并且很快会对英国发动大规模的空袭。他说,他现在准备在东方发起一场具有“绝对胜算”的战争。希特勒说:“领袖阁下,我直到此刻才告诉你这个消息,是因为直到今晚7时,我们才能够作出最终的决定。”希特勒认为,对于无数西方民主国家的人民来说,布尔什维克的威胁比法西斯的威胁更令他们恐惧,因此他们此刻必然感到“国家社会主义党”将成为他们的精神避难所。他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为了在东方发动闪击战,彻底打败和毁灭苏联,消灭绝大部分的苏联人民,希特勒制定了囊括军事、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手段的“巴巴罗萨”计划。几乎就在同时,在即将成为苏联盟国的英国,温斯顿·丘吉尔对国家的危险形势十分警觉,他说:“我们的岛上家园将不再安全。”
1941年6月22日之前,虽然朱可夫和他的同僚一样,对莫斯科面临的潜在威胁都焦虑不安,但是由于不愿意卷入高层对于战争准备的争论之中,他对此很少发表看法。但是,当希特勒的军队席卷而来时,朱可夫认为到了自己开口说话的时候了(后来,他承认在刚开始面对斯大林时,双方都有点尴尬),于是临危受命,再一次展露他丰富的军事经验。同时,他随时准备在必要的时候与斯大林发生争论。尽管在斯大林眼里,朱可夫身上存在许多缺点,但他很快意识到朱可夫非凡的军事才能对于应对当前的战场困境是不可或缺的。
虽然克里姆林宫未能准确判断出德军进攻的具体时间,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向前线部队发出警告,但苏联总参谋部并没有低估德军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德军入侵以前,朱可夫就已经意识到,由于德军力量十分强大,一旦向苏联发起进攻,红军将难以守住边境防线。在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外国军事专家发现,由于苏联将德国视为主要的潜在敌人,因此每年都在不断地扩充红军的实力。1941年5月,就在德军入侵苏联前的一个月,斯大林在对军官学校学生发表的演讲中承认,德国的武器装备和军队的组织编制堪称一流。但他转而又指出:“如果德国人认为他们的军队完美无缺、不可战胜,那么也是大错特错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战胜的敌人。”
经过20世纪30年代的积累,在入侵苏联时,德国的战争经济资源已经十分雄厚,为第三帝国强大的军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德国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的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和工业设施,因此在战争期间,德国的战争能力大幅度提升。通过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工厂,纳粹军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弹药和各种军需品。与此同时,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和瑞典等中立国也向德国输送了大量的重要战略物资,例如锡、钨、镍、铬和铁矿石。在入侵苏联前夕,德国及其占领国的钢铁、电力和煤炭的生产能力至少是苏联的2倍。当希特勒的军队占领了苏联工业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以后,这一差距被进一步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