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背景之下,CBW的分析部出炉了许多优质研究报告,为诸多兼并提供指导,一下子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吸引了许多有扩张计划的公司上门咨询。不久之后,马歇尔成功地让一家供电企业并入了一家航空企业,紧接着又让合并后的公司并入了一家肉类加工和钢铁行业联合经营的更大一家公司,卡特也成功地指导了一次计算机租赁公司对一家保险公司的收购。
几桩买卖下来,桑迪他们似乎发现了新的生财之道——投资管理咨询。每指导一次收购,就能有几十万美元的利润入账,而他们要做的,不过是向客户推荐一下可供收购的资源,然后组织双方开会洽谈,再顺便帮忙集一下资,这可比小打小闹地倒腾证券来钱快多了。后来,CBW索性也凑了一次热闹,直接以出让部分股权为代价收购了一家投资管理公司,而那家公司的掌门人彼得·伯恩斯坦也被招致麾下,成为了CBW经验最丰富的投资经理。
很显然,这次小规模的收购远远没有满足CBW的胃口。一天,桑迪正在拿着一份研究报告反复阅读。这份报告题目为《金融服务控股公司》,出自公司内部一名叫爱德华·内特尔的精英分析师之手,上面的一段话引起了他的巨大兴趣:
以前,一家公司只能提供财产保险和意外保险,另一家公司只能提供人寿保险,而第三家公司只能提供保险费融资,第四家公司提供共同基金,各家公司之间相互竞争。这个时代该结束了。未来成功的公司将提供最完善的金融服务,并将其整合起来进行营销。控股公司的方式将成为金融服务机构最主要的公司组织形式。
“包罗万象的金融服务大集团,嗯,不错。”桑迪捏着下巴自言自语。
桑迪先生,先把口水擦一擦吧,您在华尔街的道行才多深啊,比您站得高、看得远的人可是大有人在啊。
1967年,沃尔特·瑞斯顿成为了花旗银行的总裁。这位仁兄也预见到了金融服务业即将面临的巨变,可以说是和桑迪想到一块儿去了。他每天像着了魔一样,手里拿着一张单子,上面写着美林、美国运通、希尔森等著名金融机构的名字,和员工们讨论能不能和这些公司合作,让花旗的金融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花旗银行家大业大,瞅准机会直接收购这几家公司恐怕也不是不可能吧,问题只不过是花费代价的大小而已。如果你这样看这个问题,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难道你忘了那个《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了吗?花旗想要收购他们,先得问问法律答不答应!
每每想到这个该死的立法障碍,沃尔特·瑞斯顿就不禁咬牙切齿:“当年是他妈哪个混蛋想出的这个馊主意!”
您老人家先消消气吧。一提起这段伤心往事,摩根家族的人连上吊的心都有了。
关于金融行业的大势问题,还是暂且放一放吧,因为这毕竟是个未来趋势,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眼下,一个大麻烦正在向桑迪步步逼近。大家还是回过神来,准备看一场好戏吧。
船长遭遇了哗变,被同伴们扔进了大海,这事听上去挺新鲜的,不是吗?
权力的路上,没有永远的朋友
我们刚刚提过,卡特成功地指导了一次计算机租赁公司对一家保险公司的收购。在讲下面的故事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事情起因于一份研究报告,作者是那位从装饰工人改行当了分析师的爱德华·奈特。在这份报告中,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保险公司的股票虽然在市场上缺乏吸引力,但是得益于投保人源源不断送来的保费,他们有着令人垂涎的资金储备,有志于扩张的公司完全可以以极小的代价将这些保险公司编入旗下,然后把他们当成提款机,为母公司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