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郎咸平并不是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素养,主要来自美国求学期间的少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郎咸平号称金融学家,其实主要属于公司金融学范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司财务学方面,宏观金融如货币、银行问题等,并不是他所研究的范围和专长。可以说,如果本分地做一名公司财务专家,相信郎咸平先生在这一领域是卓越的;而一旦耽于自己作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的虚幻,以一名一流经济学家的标准去审视和要求,郎咸平先生可能就不能达标了,他在经济学分析上展示的牵强和漏洞,成为其受困于知名度的一柄"双刃剑"。
由此,本书作者发现郎咸平书中大量的郎氏漏洞,并且有理有据,也就非常顺理成章了。举几个具体例子,针对郎咸平先生曾经专门撰文论述美国是靠二战走出大萧条,而不是靠什么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本书作者提出质疑:如果战争可以摆脱萧条,那么等同于说把飞机坦克自行炸掉也能摆脱大萧条,美国只需要每天把武器扔到太平洋即可,而不必等到二战。美国到底是如何摆脱大萧条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较郎咸平的分析,更加符合实际和历史逻辑。
再比如,郎咸平先生比较出名的"6+1"理论,提出拯救中国经济不能靠技术、产业升级和品牌,而要靠整合"6+1"。本书作者则指出,整合"6+1"并不能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而只能是导致不同的中国企业自相残杀,重新划分已有的固定的国际市场份额而已。从中国的整体看,并不能开拓新的市场。中国要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打出一片新天地,别无他法,只能靠技术性的品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中国通往发达国家的唯一道路;否则,就永远是廉价商品的供给者。
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总的来看,本书对于郎咸平先生的"批判",比较全面,既有对于郎教授细枝末节、只言片语的深究,更有对郎教授各种理论的全面评述。之所以批判二字要加上引号,在于本书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并非是要批判郎咸平先生。正如书封所言,作者乃是试图"站在郎咸平的肩上看中国经济",很明显,作者是想借郎咸平三个字来表达自己对于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关系的思考。这些思考在我看来是有益的,值得一读的。
比如,书中对于"新帝国主义"的阐述,真正是站在了郎咸平的肩上提出了更具解释力和说服力的观点,作者提出,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印钱购物和债务循环经济才是当代新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剥削与掠夺的主要形式,这种剥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它导致的财富从发展中国家向美国的无端转移的量是最大的,是任何其他方式所不可比拟的。郎咸平先生的帝国主义论则关注了其他次要方面(比如金融战、农产品阴谋等),忽略了这个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