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季羡林
朋友,嗯,或许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话题。当人类在丛林中跳来跳去靠捡拾浆果度日的时候,就已经明白,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人类脱离了动物这个属性后,仍旧自称是社会性动物,群居生活,渴望友谊和伙伴,以此度过漫长的一生。
结交朋友,几乎是人的本能。从我们幼年时代,第一个靠近我们的孩子,差不多就是我们的第一个朋友。按照马斯洛的著名理论,人类有五类需求,它们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比较低级的,空气、水、阳光、食物、衣服,属于生理需求,可以让人活着;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社交需求则包括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需求;尊重需求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而自我实现需求,指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
马斯洛将这五种需求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并且认为在生理需求也就是最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不会关心任何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实现之前,也不会向更高层次的需求有所窥望。值得注意的是,涉及朋友的社交需求被排列在第三个层次。
当然,没有吃的,或者生命受到威胁,的确很难考虑结交朋友或者追求理想这样的事情,马斯洛的正确性很容易得到证明;但同时,他的不正确性也容易得到证明,当一个人没有饭吃,身处险境时,恰巧需要来自友情的助力或爱情的温暖。
任何时候,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快乐悲伤,无论幼年垂暮,无论成功失败,我们总是需要朋友的。
如果功利一点儿讲,叫做朋友多了路好走。如果壮怀激烈一点儿,朋友或许就是那个在山穷水尽时仍旧能给你一条路走的人。像季老这样,经历过人生几许浮沉的人,可能对这一点有更为深刻细致的体会。
也许很多人都没有看过温瑞安的《逆水寒》,但这的确是一本比《四大名捕》写得更好的小说(准确讲,它也是《四大名捕》的一部分)。
这是个非常血腥非常过瘾的故事,但也是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做戚少商的人如何在朋友帮助下万里逃亡的故事。很多人评论温瑞安写这个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舍得死人,前仆后继,一个接着一个,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真正认识戚少商,但却慷慨赴义。因为他们不是为戚少商这三个字做事,甚至不是为了戚少商这个人做事,他们是为了自己的情义。
武侠小说之所以比言情小说更具可读性,就在于前者始终在宣扬正义、友情这些人类最美好的东西,虽然有时不免老套,但永远令人感动。让读者看了,不会孤单,像戚少商那样,每每九死一生,总有朋友在身边,所以前面的路无论怎样难走,总能走下去。
对这点,古龙的小说里可能写得更加极致。比如经典人物陆小凤、楚留香、小李飞刀,不管他们做什么事情,只要作者写一句“因为他们是朋友”,便可以解释所有看似无法解释的事情。真是妙哉!快哉!
一部《三国演义》,从桃园结义开始,一个卖草鞋的、一个卖绿豆的和一个卖肉的义结金兰,他们用誓约的方式固定他们的朋友关系,然后生死与共。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也向往这样的友谊,而且把这种彼此的友谊进化成情同手足的亲情关系。这是非常聪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