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节:所谓责任感(1)

道德情操论 作者:(英)亚当·斯密


32 所谓责任感

所谓责任感,正是对这些普遍道德规范的遵守。这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也是很多人唯一的行为规范。许多人一辈子大概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别人对他们行为所表示的赞许之情,但他们的行为是中规中矩的,尊重自己觉得已经确立了的那些行为准则,丝毫不敢逾越它们,就这样终其一生,也没有受到过什么严重的指摘。一个人可能天性冷淡寡合,很少具有感恩之情。但如果他确实受到了他人很大的恩惠,并且很有道德修养的话,他会明白缺乏感恩之情的人的行为是多么讨厌,知恩图报又是多么的让人愉悦。所以,他虽然内心里没有任何的感恩念头,但还是像其他人一样,努力对恩人显示感激,显出感恩戴德的样子。他会定期拜访那位恩人,在恩人面前恭顺有加;在谈到自己的恩人时,他会用非常恭敬的言辞,并会把得到的种种恩惠都挂在嘴边上。他会不失一切机会对过去受到的恩惠进行某种报答。他这么做的动机可能出自对于已经确立的责任规范的尊重,一种发自内心的按规范办事的愿望。他行动时未必有任何虚伪与狡诈,也没打什么指望获得更多恩惠的小算盘,和在恩人与公众面前做戏的想法。同理,一位妻子对丈夫也未必有多么感情深厚、琴瑟和谐,但如果她具有道德修养,会努力做出存在那种感情的样子,注意关照体贴自己的丈夫,做到忠诚和贤淑,恪尽一个妻子的本分。这里谈到的这位朋友和妻子,可以肯定都不是最好的朋友或者妻子。虽说他们会有履行自己责任的认真而迫切的愿望,但还是难以达到发自内心、体贴入微,把很多需要表现其存在的机会拱手错过。如果具有那种和自己地位相称的感情,就不会错过这些机会了。当然,他们即使不是最好的朋友或者妻子,但起码可以是第二流的。正是由于对普遍行为规范的尊重,他们才会在大节上保持完美。只有那种最幸运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感情与自己的地位配合得天衣无缝,并能适应任何最微小的变动,在所有的社交场合都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绝大多数人是永远达不到这种境界的。不过,通过教育训练,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普遍规范,并且在一生中都不会有重大的污点和受到指摘。

如果一个人做不到对这种普遍原则的神圣尊重,他就成不了一个很值得信赖的人。正直守节的人和卑劣无耻的人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遵守这种普遍原则。正直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坚定不渝地奉行这些准则,并在一生中都不会动摇。卑劣者的行为随着心情、愿望和动机的变化而变幻无常,不可捉摸。而且,既然人的心理都是变化无常的,如果没有对普遍原则的尊重的话,即使是平时很有理性的人,也往往在不经意间做出最不应该的事情,甚至都说不清楚他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做。一位朋友可能会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来造访,如果依照当时的心情,你很可能把这种拜访当成一种莽撞的骚扰。如果这种想法占据了你的思维,即使你没有忘记礼数,你的言谈也会让他觉得冷淡和无礼。只是出于礼貌和好客的普遍原则,你才不会表现得那么粗鲁。过去的经验已经培养起了你对这些准则的尊重,使你的行为在那些场合都能做到得体恰当,也不会受到心境变化的各种影响。反之,如果没有对普遍原则的尊重的话,恐怕像彬彬有礼这种很容易做到、平时人们也不会故意唱对台戏的事情,也都难以维持,使公正、忠诚、贞洁等节操都很难保障,至于那些对人类的本性有着很大的限制与束缚的责任,更是难以维持。这些普遍责任是我们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如果它们没有深入人心,我们的社会就会在瞬间崩溃。

33习惯和风尚对我们关于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一幢施工精良的建筑可以存在好几个世纪,一首优美的歌曲可以通过口耳相传流行很多代,一首动人的诗歌可以流芳百世。因为创作者的独特风格、情趣或手法,这些艺术作品可以流行很多年。人们在一生中看到这些艺术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机会并不多,也没有机会了解不同的年代和国度里的流行艺术,因而难以无任何偏见地把他们与自己身边的流行时尚进行比较。所以,几乎没有人认为艺术品的审美标准随着习惯和风尚而变化。他会觉得那是以理智、天性为标准的。不过稍加研究就会发现,建筑、诗歌及音乐受到习惯和风尚的影响,丝毫不逊色于衣服和家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